漁業署推計畫 保育信天翁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漁業署推計畫 保育信天翁

2014年06月13日
摘錄自2014年6月12日中時電子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農委會漁業署12日發佈「台灣海鳥國家行動計畫」,要求漁船作業時應採取避鳥措施,包括裝置避鳥繩、支繩加重、夜間投餌等忌避措施,3種措施至少要採取2種,善盡保育海鳥責任。

漁業署表示,因為遠洋漁船在高緯度海域作業時,投遞延繩釣漁網時,信天翁等海鳥為了吃魚餌,常誤觸「陷阱」,被吊鉤釣起,造成魚鳥「混貨」,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計,一年混貨約20幾萬隻,世界各國開始要求漁船配合實施海鳥忌避措施。

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葉裕民表示,避鳥繩可以讓信天翁「看得到吃不到」,因為架設避鳥竿,在上面掛上避鳥繩飄帶,亮眼的顏色隨風飄,發出聲響有嚇阻作用,也可阻斷、干擾牠的飛行路線,避免「上鉤」,另外因為很多海鳥會潛水,所以下鉤時支繩加鉛塊,加速下沉速度,讓鳥來不及吃,或是夜間投餌,讓海鳥看不到,這些都是「捕魚不捕鳥」的保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