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童在】小女孩的拓荒童年──《草原上的小木屋》 | 環境資訊中心

【經典童在】小女孩的拓荒童年──《草原上的小木屋》

2014年07月22日
作者:童心園

「這是家人的故事,應該永遠保存下來,因為它是一個若失傳了,會令人感到惋惜的精彩故事!」──《草原上的小木屋》系列作者 羅蘭‧英格斯‧懷德

小學3年級,班上的書櫃,有一套總是要排隊、等很久才借得到的小說,那就是羅蘭˙英格斯˙懷德的《草原上的小木屋》系列。那一陣子的下課、放學後,總是忍不住打開書,期待跟著故事的主角羅蘭一家人,經歷一場場漫長的生活考驗。

草原上的小木屋(圖片來源:waynerd)

書中記錄作者兒時經驗

這系列故事的作者羅蘭,1876年出生在美國中部的威斯康辛州,當時南北戰爭(1861~1865)剛結束,美國境內的白人掀起拓荒熱潮,羅蘭從2歲起,就跟著家人到處遷徙。直到65歲的時候,她在女兒的鼓勵下,才提筆將兒時的拓荒生活寫成小說。第一本著作出版後,受到全美兒童的熱烈歡迎,羅蘭花10年寫下9本「小木屋」系列小說,分別是《大森林裡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農莊男孩》、《在梅溪邊》、《在銀湖岸》、《好長的冬天》、《草原小鎮》、《快樂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全都是以自己的家人、生活為背景。

威斯康辛州的大森林裡,有一座用木頭蓋起來的灰色小屋子,裡面住著一位小女孩…」威斯康辛州的大森林,是羅蘭最初的記憶,全系列的第一本著作《大森林裡的小木屋》就是以此處為創作藍本。

小羅蘭和爸爸、媽媽、姐姐瑪莉、妹妹琳琳,駕著篷車在美國的中西部到處居住、遷徙,她們在森林裡採集楓糖、和媽媽一起做煙燻香腸、爸爸在夜裡遇見熊、度過湍急的溪水、草原上木屋被狼群包圍,在靜謐的夜裡,聽著爸爸的小提琴聲入夢…小時候,這個來自北美的故事,遙遠時空的隔閡,對我來說帶著神秘的新鮮感,但小女孩和父母手足一起生活、冒險的場景,卻又透著厚厚一層溫厚、熟悉、屬於「家」的氣息。

他們在大森林裡沒有鄰居,屋子四周圍繞一重重的樹木,附近大懶熊、靈巧的鹿和可愛的松鼠出沒。《大森林裡的小木屋》當中,提及諸多關於食物的記憶。爸爸冒著冬天的嚴寒打獵,媽媽則用精巧的手藝將獵物做成一道道美味的佳餚。羅蘭用文字,記錄著幼年時發生的一切,充滿細節:

「羅蘭用圍裙兜來滿滿一兜新鲜的、帶着香甜味的碎木片。」爸爸說:「山胡桃的煙是最棒的,它可以燻出最好的鹿肉,不管放在哪兒,不管是什麼天氣,鹿肉都不會壞掉……豬尾巴被烤得『嗞嗞』作響,一滴滴油掉落在炭火上,『噗嗤噗嗤』地燃燒起来。」小時候讀到這段,簡直都要吞口水了!燻鹿肉、做香腸、烤豬尾巴、攪乳酪、收集楓糖…一切的食物來源,全都取之於周遭這片大森林。

大森林裡的人越來越多 動物越來越少

森林裡的狼(圖片來源:Bulbexposure)

全系列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羅蘭在1935年出版的第二本著作《草原上的小木屋》。當大森林裡的人越來越多、動物越來越少,爸爸決定要到印地安人住的地方去。羅蘭一家坐上篷車,越過冰封的湖區,往西部遷徙,在遷徙的路上,他們差點被湍急的溪水滅頂,晚上在滿布星星的草原上過夜。最後,來到堪薩斯的大草原上重建家園。

離開大森林之前,「爸說現在大森林裡來了太多的人…森林中有了這麼多人,野獸就待不下去了,爸也是,他喜歡住在一個野獸不會害怕的森林中。」讀到這樣素樸直白的文字,讓人屏息,小時候也許沒有意識到,但羅蘭已經透過文字,將某種環境倫理觀點,偷偷放到讀者心中。

「到了,卡洛琳。我們就在這兒把房子蓋起來。」好不容易找到蓋房子的地方,爸爸每天到河邊砍木材,媽媽卻又在搬木頭時受了傷,房屋完工、從篷車搬到新家的那晚,終於不需要趕路。安頓之後,他們卻一再面臨環境的種種考驗,遭遇熱病侵襲差點喪命、幫忙挖井的鄰居,吸了太多沼氣昏倒在井底…但在一家人的勇敢與機智下,一一度過。

房子快要蓋好、卻還來不及做門的夜晚,一大群狼在月光下將木屋包圍。爸爸抱著羅蘭朝窗外望,看見狼的尖嘴巴、舌頭:「牠的毛是灰色的,眼睛閃著綠色的光…月光使狼周身蓬鬆的毛閃閃發亮…當爸和羅蘭往外面看的時候,圓圈中央的狼就向後面退一點。」在緊張的對峙裡,羅蘭不忘描寫這些野生動物迷人的細節、動作,實在是美極了!

從作者文字認識「家」的模樣

書:草原上的小木屋(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小時候,一段接著一段的漫無止盡的情節,正是全書引人入勝的原因;長大後重讀,明白生活的長篇故事背後,盡是困頓與艱辛,而支撐著羅蘭寫下這一切的,則是來自「家」滿滿的愛。在極須認識世界、確認關係、形塑認同的童年,這套書最吸引我的,還包括小羅蘭與家人互動時的種種心情。相較於乖巧溫順的姐姐瑪莉,活潑頑皮的羅蘭誠實地表露自己的忌妒與矛盾,比如:「她想把這些珠子留下來,她覺得胸口熱熱的,她真希望瑪莉不是一個這麼好的小女孩。」,甚至曾經因為自己沒有像姐姐一樣的金色頭髮而自卑,但這些都在父母的愛與包容下得到化解。

羅蘭平鋪直敘的觀察與記錄,也讓這本書成為讓孩子認識19世紀北美拓荒時代族群議題的好題材。這集當中,有不少和印地安人接觸的場景。爸爸不在家時,兩個外貌兇惡的印地安人闖進他們的木屋,將所有的玉米餅吃掉。當爸爸提到白人前來開墾,印地安人必須到西部去時,羅蘭說:「我覺得這兒應該是印地安人的土地,如果這樣,印地安人會不會生氣——」羅蘭一家終究在印地安人的抗議下,華盛頓政府決定將白人遷出印地安區而離開大草原,篷車再度成為他們的家,展開又一次漫長的旅程。

羅蘭溫厚的筆觸,提供成長中的孩童,探索與大地、人際關係的媒介,從她的文字裡認識北美草原、想像拓荒生活、確認「家」的模樣。小木屋系列所在的鄉鎮,至今以羅蘭為榮,這套大長篇在日本大受歡迎,甚至還出版了《小木屋食譜》、上映的電視劇數度重播,風靡的程度可見一斑。在台灣,流傳最廣的則是漢聲雜誌的版本。值得找來讀讀!

※ 生態文學中隱藏著生物多樣性的秘密及人類與環境互動點滴,我們不只能從文字中感受大自然洗禮,也能透過生態文學重視環境的保存及發展。而許多兒童經典讀物往往也帶領小朋友認識生態環境,透過文圖探索大自然奧秘;【經典童在】系列單元,將介紹台灣、印度等國家具代表性的兒童經典生態文學作品,讓大朋友小朋友再三回味,也反思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經典童在】系列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