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浩劫 中國城市大規模推動人工綠化的省思 | 環境資訊中心
環保撬動中國

綠色浩劫 中國城市大規模推動人工綠化的省思

2014年10月09日
作者:林吉洋

※ 編按:本文延續《大樹進城運動》文章,討論速成綠美化帶來的各種荒謬場景。不只是民間的房地產商為了美化商品而有這種行為,許多政府單位在規劃成事實也只求眼前成效,缺乏長期、整理考量。這些現象,其實也與台灣各地常見的移樹、修剪路樹產生的爭議相似,都顯示出長期以來人類對自然,是這樣粗蠻、不顧後果的予取予求。

2013年3月,自然大學森林保護志願者在「大樹進城運動」調查發現,生長於野外的古樹被大規模盜採盜賣的原因之一,竟來自於城市裡面追求速成大規模人工綠化的需求。這個破壞森林的野蠻市場力量,除了新建大樓的開發商之外,還有來自政府主導的綠化專案。

北京園博園。(圖片來源:林吉洋)

「森林城市」、「園林城市」等口號,落地後成為盜採山林、偷賣古樹的市場動力,這個發現讓志願者感到非常遺憾。為了瞭解北京是否也存在「大樹進城」的現象,志願者走訪施工中的園林博覽會園區,意外發現不少疑似被移植的高價古樹。志願者以微博發起建議,向住建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北京市政府、國家林業局等單位建言,應在園區內注明這些珍稀古樹的來源,以免惹人非議,可惜並未收到有關單位的回覆。

園林博覽會內古樹。(圖片來源:林吉洋)

調查者同時也觀察到,整個園林博覽會所在的豐台區,正在進行大規模地產開發。在園林博覽會即將落幕的同時,各地主要城市紛紛發起類似園林博覽會的大型人工綠化專案,使得志願者不由得擔憂,四處興起大規模的人工綠化風潮,已經造成新的生態破壞,並產生城市發展失衡的問題。

因此調查者以這一年觀察北京園林博覽會,與其他人工綠化現象為例,嘗試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課題。

園林博覽會期間,有不少疑似外地移植大樹。(圖片來源:林吉洋)

拔原生野草種外來草種

2013年5月,北京園林博覽會盛大熱烈的開幕。開幕前夕志願者發現,北京各公園出現了怪異的拔除雜草、野草行動。原來為了迎接園林博覽會,整個北京市的公園綠地都在進行翻新運動。

北京市動員拔除野草的工程。(圖片來源:林吉洋)

拔除原生草種之後,換種植外來草種。(圖片來源:林吉洋)

媒體對這一波公園綠化翻新運動調查後發現,現在的城市園林規劃單位,雖然已經改正過去大量使用外來植物進行綠化的思維,但也坦承,現有的鄉土物種無法滿足都市公園的綠化需求。所以才會出現北京各地公園進行拔除野草、種植新的園林植物的普遍現象。

應付檢查、指標的人工綠化帶亂象

一位熟悉城市綠化工程的園林規劃從業人員表示,原本北京城市規劃當中,各環之間都需要騰空出一定比例作為綠化帶,用以淨化空氣、改善環境。但由於政府官員一昧的追求土地極限利用,這些綠化帶目前並未落實。為了應付上級單位交代的綠化成效指標,因此產生了各種荒唐的綠化工程出現。一方面是城市裡面各種畸零地種植綠化;一方面則是在郊區河道、私人土地上大量的瘋狂植樹。

朝陽區金盞鄉皮村溫榆河畔綠化工程。(圖片來源:林吉洋)

自然大學樂水行志願者,在6月16日2013年第4度巡走溫榆河,從金盞鄉皮村東橋下西岸南行,觀察朝陽區汙水口,惡臭經過大雨減輕仍有異味。在溫榆河大黃莊段,看到工人剷除野草,種植進口北美進口草種,同一塊地,居然有4種綠化工程,原有的植被被剷除後種植新的樹苗,這種綠化工程令人費思。

植物專家劉書潤說:「野花野草體現一種文化,訴說一段歷史。」原生種的野草都是經過長久的演化在生態平衡上各司其職,而外來草種的種植不僅單一化、難防生態病變,更需要大量耗水養殖,其生態效益遠遠不及本地原生草種。

劉書潤點評指出原生的野花野草普遍稱之為鄉土植物,能夠充分反映地方的生態特色。比起大規模人工種植外來草種的單一化景觀,天然草地的多樣植物能夠隨四季變化陸續開化,變化不同的色彩,更能夠反映生態多樣性的豐富精彩。

大規模綠化專案為城市地產開發鋪路

事實上,除園林博覽會除了帶來觀光人潮的效應之外,真正效益應在於帶動周邊地產價格的炒作與飆漲。不少地產業者早在園林博覽會之前,已經進駐周邊區域,周邊的地產開發與利益分配跟隨著園林博覽會專案的建設完工,幾乎是同步進行。

究竟園林博覽會專案的開發,究竟是為了「城市綠化」、還是藉由政府的鉅額的公共投資,投資地產開發鋪路?豐台區副區長、第9屆園林博覽會籌建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張建國,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舉辦園林博覽會不是目的,我們將通過舉辦園林博覽會,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園林博覽會帶動周邊地產開發從前往園林博覽會場沿途,皆是新建樓盤與園博會廣告。(圖片來源:林吉洋)

園林博覽會的盛大成功,固然值得北京市民欣喜,但我們也看到整個計畫背後,可能對北京的未來帶來不少隱藏的風險,以及實際已產生的負面影響。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說,引進大量耗水的人工綠化工程,以及開發帶來大量密集人口,未來的汙水與垃圾治理問題,對於北京持續發展,究竟是福是禍,猶未可知。

為了京西五區整體開發,北京城市規劃推出宏偉的開發計畫,以園林博覽會以及永定河綠化作為公共投資包裝。據北京市政府《促進城市南部地區加快發展行動計畫》指出,北京豐台永定河畔是「一軸一帶多園區」中的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的核心區。在原垃圾填埋場上建設一座生態環保的園博園,將修復永定河生態環境,打造北京生態修復新亮點和京西旅遊的新景點,進而拉動豐台至北京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北京市政府將原本的垃圾掩埋場,翻新為園林博覽會;已經被利用耗永定河,則是重新人工化、仰賴雨水與再生水注入補充,形成一個基本上完全封閉的水系。永定河的死亡再次警醒人類省思,究竟城市綠化是為生態永續?還是為開發創收?

永定河的「綠色豪華葬禮」

原本的永定河是一條汙染嚴重的斷頭河,按照北京市推出的《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綜合規劃》,整治永定河成為園林博覽會項目的前奏曲。而這一次的開發,又是一次漂亮的人工綠化帶動城市擴張,在永定河綠化帶周邊又多出了首鋼南濱水地區、豐台科技園西區、長陽半島、大興濱水綠廊等十多個沿河經濟發展區。北京市規劃將以這5個經濟開發區帶動門頭溝、豐台、房山、石景山、大興五區的經濟增長。

在一則報導中,永定河綠化工程項目,樂觀的估算將為北京帶來數百億的生態價值,光是周邊的房地產增值,開發商可預估獲利至少上千億。作為北京市第一個大型河道公園,永定河河道公園開放至今已有2個多月,至今共接待遊人近18萬人次。根據估算,經修復後永定河每年生態服務價值將增加數百億元,新增90餘平方公里的沿河發展機遇區,和1億平方米的建築規模,僅兩岸房地產升值即超千億元。

從北京豐台區沿永定河往上游溯源,可見到永定河優美的景觀。(網路圖片)(圖片來源:林吉洋)

2010年開始,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計畫實施,計畫以170億綠化永定河兩岸。自然大學樂水行的資深志願者張祥老師長期觀察北京市水系汙染問題,他認為永定河整治工程撒下去,一公里即1億元預算,最終把永定河終於變成一條完全人工的河道,現在河道裡的水幾乎全部仰賴再生水與雨水迴圈補充,幾乎不能稱為一條「河流」。

2010年,水利專家接受媒體採訪指出,永定河園林生態整治,實際上徒存人工綠化景觀功能,完全人工化的永定河就水利實務上來看,可能經不起洪患考驗,媒體評論這可能是北京市對於永定河的一場 「豪華賭注」,優美的河岸景觀背後,現實上可能隱藏極大的風險存在。

現在的市民只看到,人工綠化後,永定河兩岸的風光明媚,很難發現這條中國迄今最大、最長,和總造價最高的人工河流背後的奧秘,志願者一行人於6月,乘車觀望永定河門頭溝段風光,對比山景,驚覺園林規劃後的河岸景觀格外突兀。

都市景觀設計學者俞孔堅指出,城市水系是一座城市的風韻和靈氣之所在,具有重要的生態廊道、蓄洪、緩解旱澇災害的功能。相反的,一座無法流動的死亡水系,如果不是依靠大量人工治汙,則早晚變成「臭水一潭」。我們看到眼前永定河的綠色風華,是否又是曇花一現?他日若大量人口湧入,是否又會成為另一個臭河惡夢的開始呢?

北京眼前就有一個類似的案例:

奧運開發後遺症──清河的汙染與惡臭

自然大学志願者张祥,長期觀察北京水系的污染問題。(圖片來源:林吉洋)在2008年北京奧運舉辦之前,清河流域(現在城鐵13號線沿線)的人口約為92萬,由於舉辦奧運而投入公共建設大規模開發,引進大量人口,在奧運前達到190萬,在奧運後至今人口膨脹到300萬。

長期觀察清河汙水排放問題的志願者張祥指出,這些大量開發、大量引進人口的治理,「只管地上、不管地下」。在大量開發的北五環地區,生活汙水至今仍未進入汙水處理系統,直接向清河排放,造成清河嚴重汙染。如今在清河立水橋附近的居民一開窗戶,仍可以聞到從清河的汙臭直接撲鼻而來。

人工綠化運動與土地開發問題

令調查者擔憂的是,北京作為首都的示範效果,已經在各省展開。各省市規劃的「綠色生態廊道」、「森林城鄉」、各式「園林博覽會」等等綠化項目,背後都帶有著同樣的思維,這種思維在各地主要城市蔓延,各城市競相模仿園林博覽會這類大型人工綠化專案,帶動地產投資開發的風潮。

俞孔堅針對這種大型速成的人工綠化專案,改造原生植被的園林規劃理念提出警語,他批評,當城市規劃者將改造自然作為商業展示的美化景觀,是一種「譁眾取寵、商利導向、失去自我的化妝方式。」對於城市文明的發展而言是一大諷刺,反映的是一種極端發展主義心態,是「封建專制思想」與「暴發戶」心態的局限思維。

結論:期待一個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城市方略

本文主旨並非在反對進行城市綠化,而是主張城市應該是為了提供人民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落實汙染治理,依循生態法則的環境綠化,提供市民乾淨的水與空氣的整體良好生活環境,打造一個真正以人為本的生態城市。

大型的人工綠化的基礎,是功利實用主義與形式主義的追求,調查者建議必須審慎思考人工綠化背後的經濟問題,此舉除了進一步刺激地產市場炒作,需求造成投機風險與財政惡化之外毫無實質意義,倚靠不可再生的土地自然資源換取經濟發展,生態失衡的債務只能留給後代子孫來償還!

《鄉村裡的推土機:郊區住宅開發與美國環保主義的興起》,亞當•羅姆著。(圖片來源:林吉洋)面對自然生態法則與歷史傳統,人必須學會謙卑。美國環境史學者亞當•羅姆大作《鄉村裡的推土機:郊區住宅開發與美國環保主義的興起》提到,政府擬定城鎮化、住房開發過程當中,必須嚴謹的態度,而不能讓郊區化肆意蔓延,任意破壞都會周邊的城鎮、綠地、農村、耕地,以免城市過度擴張,導致自然生態與生活機能出現失調,否則地方政府最終仍必須為此問題重複投資,以解決生態功能與生活品質低落問題。

筆者透過大樹進城運動的調查,與北京園林博覽會的觀察,認為大規模城市綠化工程大量複製速成的人工綠地,並不能視為具有生態功能的綠地,可能產生的是一種無益生態、僅具有消費,與拉抬地產開發速度的人工綠地。這類人工綠化專案違逆生態規則,徒增耗能耗水,與激化人口過度集中於都會區,並無益於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若不及時遏止,終將讓整個城市的生活環境繼續惡化。

作者簡介:
林吉洋1980年生,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關注環保、社區、鄉土精神與兩岸公民社會交流。2012.10~2013.12接受浩然基金會資助,於中國(北京)環保組織──自然大學服務。現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資深專員。

作者

林吉洋

原籍滬尾現移居嘉南平原,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曾任職於社區大學,跑過業務打過選舉,2012-13年獲選浩然基金會第5屆國際志願者,派駐於中國環境組織北京「自然大學」,2015年、2016年以環資專欄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榮譽,2019年起在《上下游》擔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