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進深海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事務偵探社

「錢」進深海

2014年10月08日
作者:Lauren Schilling(海洋健康指數實習生);翻譯:莫聞、林育朱

魔鬼魟,身長可到4公尺,下潛至2000公尺

想像一下,你正在探索地球上最後一塊領域,那是一片黑色、寒冷、完全不適合人居的所在,外太空嗎?不,我說的是海洋的深海地區。

你知道嗎?人類所探索過的海域不到全部的5%,人類畫得出的月球地圖比起海床地圖還要精細;看看2014年3月8日馬航370班機消失悲劇,如何徒勞無功的搜索,就可印證人類對海洋超級陌生的事實是如此明顯。根據官方紀錄,因為缺乏精細的海床地圖,搜索工作異常艱難。事實上,火星、金星地圖,都比搜索地圖詳細250倍以上。

而這差距短期內很難拉近,即便兩者都需要類似的方法和技術,但人類投注在兩者之間的資源卻有天壤之別。然而,繪測海床地圖,是探討深海漁業與採礦、乃至於氣候變遷等全球性議題的關鍵。

海洋由兩大部分組成:大洋和底棲帶。大洋包含了浮游生物和迴游生物生存的開放水域,另外依據水深進一步區分為光合作用帶(水深200公尺內)、中層帶(水深200~1000公尺深)、深層帶(1000~4000公尺深)、深淵層(4000~6000公尺深)與海底帶(6000~11000公尺深)。

海底被劃歸為底棲帶,和大洋區一樣依照深度再細分。最為人熟悉的底棲帶是潮間帶,也就是大海與陸地相遇之處,接下來依序是亞潮帶(從陸棚到200公尺水深之間)、深海帶(由大陸斜坡至4000公尺深)、深淵帶(4000~6000公尺深)、最深的海底帶(6000~11000公尺深)。

海水分層示意

底棲帶的深處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地質構造,最廣泛的是面積佔地球表層約一半的海底平原,由濁流從大陸斜坡帶入的沉積物、以及從大洋區持續沉降的生物殘骸所組成。在深海平原之間縱橫著海底山脊,而在岩石圈板塊之間交錯的斷層線,則形塑出分隔海床的海溝。儘管人類把海床用這些花俏的術語來分區命名,實則大部分地區都缺乏精確的地圖資料。

掠奪深海 漁業

我們的深海知識如此貧乏是有原因的,不像喙鯨、象海豹或鬼蝠魟輕易就能下潛1英里以上,人類最厲害的無裝備潛水紀錄不超過到700呎深(約217公尺),就算有配重系統協助帶人到更深處,為此往生的更不計其數。驚人的事實是,到過月球的人數比到過海床的人數還多。不過,人類這幾年來探索深海的興趣更增,特別是為了深海漁業和深海採礦等目的。

1960~70年代期間,全球漁業活動往更深海、更南邊擴展,帶來更多漁獲量;而現今許多陸棚附近的漁場萎縮的情況下,只有提昇深海水域捕獲量,整體漁獲量才有可能成長;只是,科學家質疑深海漁業是否能是永續的?許多深海魚類因為晚熟、低孵化率等因素,對漁撈壓力更為敏感。這些魚類的壽命較長、有些能活到100歲,但也意味著牠們要花更多時間才能長到性成熟期並開始生殖─有的要花到35年。以低孵化率來說,意味著世代更替比生活在陸棚或淺水域的魚類更慢,因此,過度漁撈對牠們的打擊更大。

大西洋胸棘鯛,目前最常遭受捕撈的魚種。

批評者指稱,深海漁業造成的環境危害和損害,遠比其帶來的獲益大上許多。據估計,深海漁業的總捕獲量,不到全球海產的1%;更甚者,談到經濟收益,如果剔除掉補貼,大部分的深海漁業船很可能是倒賠的。科學家建議,要讓深海漁業符合永續的配套措施,包括以科學資料為基礎的保守管理策略,以及完全透明和可高效執行的管理規則;只是,現在大多數的公海漁業管理,都看不出已具備上述條件。

掠奪深海 礦藏

深海採礦就更為可議了。位在海床斷層帶上的深海溫泉,就像是小型火山,噴發出富含化學物質和礦物質、高達攝氏400度的熱水,有些礦物質噴出後,以多金屬硫化物(或其他成分)結晶體的方式存在,有些還附帶噴出浮游生物遺骸的衍生物,或是沉積物微粒,形成直徑5~10公分左右、大小如馬鈴薯的礦核。礦核可說是歲月的結晶,估計每1百萬年才形成約1公厘的礦核,每個礦核組成有28%是金屬沉澱物,包含有錳、銅、鎳、鈷、鐵、甚至還有少量金和常用於製造電子產品的稀土礦。

深海礦核開採示意圖

深海採礦的支持者宣稱,深海礦核含有高濃度的重要元素,是陸上採礦無法等量齊觀的;而深海採礦的程序,不論是在深海溫泉附近開挖多金屬硫化物、或是將礦核挖離海床,侵入性都比山區鑽探更和緩,也不會迫使在地社區遷移。只是,人們對深海所知甚少,我們無法確知採礦活動影響環境的方式和程度,也不知會如何影響棲息在潛在礦點附近、已高度適應在地環境的生物。舉例來說,採礦活動攪起的沉積微粒,可能會持續懸浮在水中很長的時間,因此而阻塞了深海浮游生物的取食構造,造成傷害。

目前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ISA)已經發出7張探勘執照給國營與私營企業;另外,有26張執照還在審核中,這26張執照的探勘區域涵蓋120萬平方公里,面積大約等同於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ISA的一項研究已指出採礦會造成「無可避面的環境損害」。由於這些來自國營與私營企業探勘興趣和壓力日益增加,國際間在2014年3月間曾為此召開研討會討論最新進展與執照審核事宜。

其他的深海資源利用潛力還包括:溫差發電與深海石油開採。所謂溫差發電是利用深層冷水和表層溫水之間的溫度差異發電。

停止傷害

我們對於深海所知甚少,以致於難以評估這些活動所帶來的潛在效益或後果。此外,幾乎所有深海位於國際海域,因此難以進行控管或長期監測。

目前,海洋健康指數能獲得的海水資料包含溫度、鹽度和酸鹼值僅限於水層幾百公尺以深內,因為全球的深海資料根本不存在。我們期望未來能有所改變。如今我們對於深海的瞭解僅止於,這裡生機盎然、生物多樣性高、充滿未知神秘的物種和海景,而未來幾十年間將面臨許多挑戰。我們的任務,將是想方設法在這個地球上最後的處女地遭受不可挽回的破壞前,盡情探索和瞭解它。

※ 本文翻譯自海洋健康指標組織(Ocean Health Index),該組織致力於使用多種指標評估許多區域、國家的海洋健康狀況,其中包含:海岸保護、觀光與休閒及漁業資源等許多面相,希望可以使大眾及各國政府更加重視海岸/海洋管理問題及相關政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