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放對地方,廚餘不但是資源,也是能源,除了養豬與堆肥,台灣每年產生80萬噸的廚餘。先進國家用廚餘發電已經越來越成熟,台灣廚餘的能源化,能不能盡快跨出第一步?
十多年來,垃圾車背後多了一台回收車,除了紙類、塑膠、金屬等分類,環保局的人員還會搬出大桶子,用來回收堆肥廚餘與養豬廚餘。全台每年80萬噸的廚餘,有7成拿來養豬。
廚餘與垃圾分流,台灣是全球的優等生,台北市更是全台灣廚餘分類做最好的城市。台北市每天回收180噸廚餘,只有20噸養豬,160噸的堆肥廚餘長期委由民間堆肥場處理。2014年9月,台北市委託的廠商停業,爆發廚餘危機,在找到新廠商前,運往內湖、木柵、北投3個焚化廠,暫存在焚化爐的垃圾儲坑,其中木柵焚化廠每天處理60噸。
目前只有木柵焚化廠能自行將廚餘製作成堆肥,內湖與北投焚化廠在廚餘初級發酵後,還是必須運往外縣市。9月危機,促使台北市積極提升自行處理能力,內湖焚化廠準備招標,運用廚餘做成生質酒精。北投焚化廠則透過蒸煮去除異味製作堆肥,目前正設法擴大規模。環保局長吳盛忠表示,堆肥廚餘運送到外縣市處理,一噸要花超過1000塊,一天要花10萬左右的委託費,加上運費,其實很可觀,假如台北市能自行處理,投資成本應該很快就可以回來。
台北市凸顯出都會廚餘的困境,如何就近處理,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的陳文卿博士,提出廚餘回收全面化、應用多元化(將廚餘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各縣市因地制宜、機關相互合作的見解,他舉例說明:高屏地區養豬戶多,需要廚餘作飼料,台北市、新北市沒有養豬,適合做厭氧發酵。
透過厭氧技術產生的甲烷,可以用來發電,把廚餘能源化。國內有幾位學者長期與環發會合作研究,元培大學的陳文欽老師,就積極思考如何將廚餘發揮到極致。
在他的實驗室中,有一組小型的厭氧發酵設備,攪碎廚餘倒進酸化槽後,經過微生物分解,再進到甲烷槽,將溫度控制在攝氏55度,只要20天,就能產生甲烷。陳文欽說,一噸廚餘能產生100度的電力,還有5到10公斤的固態肥料,還有液態的部分能轉成肥料,供農民使用。
但目前台灣的廚餘都是直接作成堆肥,生產甲烷的部分就埋沒了。其實厭氧發酵系統完全密閉,沒有臭味,最適合處理都會區的廚餘。
雙北市每天產生600噸廚餘,台北市委由中部廠商,新北市委由屏東廠商,如果能就近處理,可以省下長程運輸成本。八里污水廠的地緣位置與現有設備,用來處理污泥與廚餘有很好的利基。
2011年起,環保署進行了3年多的試辦計畫,打算活化閒置的蛋形儲存槽,卻在今年決定暫緩。環保署環境督查總隊總隊長蕭清郎說明,由於生質能的上位計畫還不明確,試辦計畫遇上整合問題,希望能進行更謹慎的研究,事緩則圓。
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總經理陳文卿表示,如果把廚餘、下水道污泥、水肥、通通收集來做厭氧消化,一年可以產生10億度電的再生能源。厭氧消化、產生沼氣,是唯一兼具環保跟能源效益的綠能,可以把污染去除,又可以產生能源,跟其他的再生能源不一樣,有很重要的發展價值。
如何將實驗室的結果實際運用,放大處理規模是當前最大的考驗,台北市的廚餘危機,凸顯這項讓廚餘物盡其用、在地處理的技術,真的不能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