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濕地高腳屋,歷經多時努力,最近終於取得建造,並選在雲林縣長蘇治芬任內,於上周六(22日)舉辦動工前的上香儀式,全案可望於2個月內正式動工,預計10個月工期,也就是明年此時,有望在濕地一睹高腳屋風采。
地層下陷的轉機
成龍濕地為內政部核定的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是因地層下陷使得當地賴以維生的農地、魚塭浸泡在水裡而形成的濕地,積水成海曾是當地人的夢魘,被蘇治芬稱為「憨人」的觀樹教育基金會,憑藉著熱情,一點一滴改變成龍村「後地層下陷」的不凡際遇。
觀樹基金會執行長洪粹然表示,4年來基金會在成龍濕地以社區營造方式,長期蹲點,先社區調查、觀念溝通、教育宣導等軟性訴求,去年評估時機成熟,於是投入硬體建設,例如在林務局支持下,以純海水養殖的養蝦池,減緩地層下陷;對於當地居民生活上意識到水患的隱憂,則於住宅空間上,提出高腳屋示範方案。
內政部推高腳屋防洪建築
內政部2012年底通過「建築技術規則」修法,鼓勵興建高腳屋,提升沿海或低窪易淹水地區建築物防洪能力,未來由地方政府指定沿海或低窪易淹水地區範圍,當興建新建建築物時,除了採傳統建築型式,另可選擇符合規定的高腳屋建築。
今年9月29日,台江國家公園在魚塭上以高腳屋建築充當遊客中心,舉辦上樑祈福典禮,並於本月初動工;而觀樹在成龍蓋高腳屋,雖早有腹案,卻遲遲無法取得建照。
原來依據「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4-2條,高腳屋的相關規定,限制「最低層下部空間之最大高度,以其樓地板面不得超過3公尺」,但建築師設計的高度則為3.6公尺,建照下不來。
挑高3公尺的迷思
建築師讓一樓空間這麼高是有道理的,觀樹基金會執行長洪粹然表示,根據水利署以及雲林縣政府資料,西南沿海平均每年海水上升0.3公分,雲林地層下陷速度每年約2.5~3公分。
若以法令規定計算,3公尺扣掉屋樑的厚度60公分,實際空間為2.4公尺,30年後地層下陷90公分,則一樓空間僅剩150公分,站立都有困難。
口湖沿海的等高線只高於海平面30公分,沿海高潮線夏季約170公分,目前是以堤防阻擋,一旦潰堤淹水高達140公分。
因此,高腳屋設計雖高於3公尺,一旦淹水,就不到3公尺,也能達到「在淹水高度加上一定安全高度」。由於論述獲得接受,終於獲得建管機關同意,只要建照核發下來,便可立即動工。
從源頭解決淹水問題
洪粹然指出,最重要的是從源頭超抽地下水、溫室效應等問題解決,克服這些潛在風險。環境問題不只是影響生態,更該關注對生活、產業的衝擊;而高腳屋可視為環境調適的一部分。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森林保育科承辦表示,西南沿海雖飽受海水上升、地層下陷水淹之苦,部分地區低於海平面,需靠堤防及抽水設施維持。但居民在此生活,情感連結無法割捨,也是產業的重心,高腳屋的設計提供防災選項,有其必要性。目前高腳屋已通過建管單位審查,近日即可核發建照。
成龍高腳屋:防災節能無障礙
東南亞高腳屋普遍,日本琵琶湖雪水溶化後影響周圍的住宅環境,因此也發展高腳屋建築。台灣高腳屋建築則剛起步,未來觀樹基金會將持續推動,成為低窪地區的住宅想像與選項。
洪粹然指出,高腳屋雖屬示範性質,不過未來將由基金會工作人員入住,也將提供居民預約參觀;由建築師簡學義及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師生設計的作品,共有8款入選,為了推廣,設計圖也以成本提供。
成龍濕地高腳屋設計兼顧防災、高齡住宅(無障礙空間)需求,並結合綠建築概念。一樓挑空只有樑柱,作為行水空間,平常就成了泡茶、整理漁具或停車空間。
二樓以家中長者的居住為設計重點,舉凡吃飯、盥洗、休閒都在這裡;並結合當地習俗,例如神明廳,傳統家庭都把神明廳設在頂樓,上面不得有人居住或嬉戲,因此在神明廳上面的空間,設計斜屋頂。另外,通往二樓的階梯,則採用手扶梯的概念。
三樓則提供給年輕一輩居住。
綠建築概念以就地取材營造節能空間為理想,除使用太陽能、雨水回收等節能設施,最特別的是,利用當地採收後廢棄的蚵殼,製成簍空有如蚵簾,串吊於外牆降熱。
高腳屋由觀樹教育基金會籌資千萬興建,完工後捐贈縣府。基金會委託的設計團隊將控制預算在每坪65,000元內,不過在基本配備外,仍需視每戶人家的需求,增加預算、添購相關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