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經濟】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 其實是經濟問題 | 環境資訊中心
綠經濟

【綠經濟】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 其實是經濟問題

2014年12月03日
口述:賴建誠;紀錄整理: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 環保、經濟可以不必衝突。12月起,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將在每週三帶來「綠經濟」專文。從過去到現在,從台灣到全球,「綠經濟」系列文章將重新梳理經濟發展的脈絡,尋一條環保、經濟雙贏的的發展道路。

為台灣尋找一個兼顧國民利益與環境的「綠經濟」模式之前,我們需要先認識台灣的立地條件,了解過去曾經發生的經濟事件。鄭成功與荷蘭人之爭,讓我們認識台灣的全球地理位置與它天然宿命之間不可改變的關係。賴建誠教授的「為什麼鄭成功能趕走荷蘭人-全球經濟的觀點」,帶我們從全球貿易及歷史經驗的視野看台灣,讓我們知道台灣可以成為世界經濟舞台的亮點。

鄭成功。圖片來源:Chao-Wei Juan

還記得課本上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故事嗎? 為了獲取貿易利潤,荷蘭東印度公司在300多年前來到台灣,占據熱蘭遮城(現為安平古堡),將大量的梅花鹿皮和蔗糖輸出至日本,換取白銀之後,再到中國購買上等絲織品運回歐洲換取金子。後來,鄭成功率領數萬人大軍,以9個月的時間趕走荷蘭人,收復了被荷蘭人占領38年的台灣。

在實施海禁的年代,鄭成功的軍隊也因明朝的禁海令而不諳水性,船隻和武裝並不發達。反觀荷蘭已為當時的海權強國,精進的造船與航海技術居全球之冠,武裝配備也相對的先進。這樣一個遠征世界的國家,怎麼可能被鄭成功打敗?

清華大學賴建誠教授在「為什麼鄭成功能趕走荷蘭人──全球經濟的觀點」的講座中強調,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台灣只有一個目的:賺取利潤。透過獲取無本的台灣鹿皮與蔗糖,換得日本的白銀,用白銀到中國買絲,再回到歐洲換取金子。利用貿易與套利,利潤高達200%,值得荷蘭人遠從歐洲赴東亞冒險。

賴建誠教授講座『為什麼鄭成功能趕走荷蘭人-全球經濟的觀點』然而,由於孟加拉低價絲綢的出現,同樣能帶給荷商高額的利潤,卻不必航行到遙遠的東亞,且可避開鄭成功軍隊的騷擾攻伐,成本與風險因而降低。自1650年代開始,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降低中國絲的購買量,顯示他們已經有了離開台灣的打算。賴教授認為,各項證據與數據顯示,若非荷蘭人有離開的意願,以他們遠遠超越鄭成功的海上實力,沒有理由會輸給缺乏海戰經驗的鄭軍。

荷蘭人因為福爾摩沙的絕佳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天然資源而來到位於地球另一邊的台灣,又因為全球資源競爭轉變而決定離開。從鄭成功到現在,台灣在世界貿易版圖中的位置從未改變,研究經濟史的賴建誠教授強調,「歷史的架構從未改變,腹地小、人口少、資源不足的特性,使得貿易成為台灣經濟的宿命。」唯一改變的,可能是輸出品從鹿皮與蔗糖演變為半導體吧。

就如英吉利海峽是英國可以自外於歐盟的天然屏障,台灣也受到台灣海峽長期保護。島國台灣的經濟成長唯一機會只有完全開放,與世界所有國家建立友好的貿易關係,輸入資源加工後再出口,開放台灣港口為世界港,讓全世界需要台灣才是台灣的希望。賴教授語重心長的說:「當全世界都和你做朋友,看誰還敢欺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