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企業博弈 中國環團來台分享環境監測經驗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與企業博弈 中國環團來台分享環境監測經驗

2014年12月04日
本報2014年12月4日台北訊,林姝函報導

太湖流域供應中國3500萬人口水源,但其河底泥因含銅量高到嚇人,被笑稱「銅礦」;台商返台設廠究竟是利多肥美的鮭魚,還是令人抗拒的鯊魚?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3日晚間在台北舉辦兩岸環境監察經驗交流會,以「環保組織如何與企業博弈?從中國『綠色選擇』倡議看跨國供應鏈監督、企業社會責任推動與污染轉移」為題,邀請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主任方應君主講,其長年推動資訊公開和公眾參與,並以扎實的實地研調,舉發、監督企業的環保責任。

兩岸環境監察經驗交流會_主講人方應君暢談中國環境監測經驗

完整公開工廠排污數據  借品牌企業與公眾力量施壓

這場交流會,承續綠盟今夏前往蘇州、北京等地深入了解「綠色選擇」後,思量中國環境監測之行動可與台灣串連,以及台灣如何建構一套應對污染企業的模式。

因受限於政治環境,中國環保團體近幾年最能著力的是發布環境監測結果,方應君即是在太湖流域推動地方監察的關鍵人物。自2007年始,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為首的中國若干草根環保組織,合作建立公開數據庫,試圖整合長期監測環境污染數值與地方環保部門評價企業環保信用的等級,讓民眾能從表格或動態折線圖,輕易得知任一家工廠是否為生活中的污染源。

揭露資訊是第一步,再來他們以「品牌倒逼」,向知名品牌企業施壓,要求國際大品牌善盡社會責任,將代工廠的環保表現納入採購、合作的考量標準之一。2010年與33家IT產業品牌、12年與48家紡織產業品牌達成共識,此進展影響中國數億社會資金,具體成果如三元集團願意出資兩億,在其所有代工廠建污水處理廠;甚至三星、蘋果也承諾加強下游廠商的環保標準。

數據庫同時完整記錄每家工廠的違規事件。若廠方已答應清汙、實際進行整改,如何才能從黑名單上剔除?綠色選擇聯盟嚴格執行「第三方審核」,由NGO依照標準條條檢視企業,包括確認過往違規紀錄是否整改完畢、是否已建立完整的環境管理體系,與污染管理系統是否能承載需求。

兩岸環境監察經驗交流會_第三方審核機制

除了訴求品牌企業,公眾參與亦是壓力來源,透過舉辦記者會,讓媒體和民眾成為第三方審核一員。而數據庫也設定為可公開分享工廠污染排放超標數據,透過微博強大的發散力,短時間內就能引起極大響應。

談到是否會引發企業敵視?方應君表示,該組織不是對抗,而是協助企業發現問題。引用官方資料一方面強調合法性,另一方面也避免讓企業感覺被逼得太緊。綠色選擇聯盟建立這套遊戲規則,強化NGO直接與企業溝通、談判的籌碼,不再限於扮演單方呼籲的角色。

相較於中國當前做法是在每個污染排放源裝設自動監測機器,每小時更新公開訊息。賴偉傑指出,台灣的環境監測尚未成為社會運動焦點,行政部門雖表示會趕在今年底建好排污資訊,卻只供環保局搜索。台南社區大學研究員吳仁邦感同身受。他長年待在中南部監測,發現許多中小企業會集資成立空殼環檢公司,再捏造監測數據呈報環保局;現存法規的適用情況與規範對象也存在諸多限制,例如只有從煙囪管集證的微粒數據才會被採納,這讓工廠得以有規避空間。吳仁邦認為環保法規已從結構上失去作用與公平性,應該要推動政府修法。

污染轉移待解決  盼促成跨境共同監察行動

而台灣近年更面臨「污染轉移」困境,無論是島內如六輕從宜蘭移到雲林麥寮,或跨兩岸如HTC與APPLE供應商遷到中國,皆會衝擊當地環境。綠盟環境監測小組成員王舜薇指出,「鮭魚返鄉」成爭議焦點,政府為吸引台商返台設廠、創造就業機會,可能發生與中國「競底」勞動與環境條件;大眾原本期待會帶來財源的企業,成了不折不扣、吞噬環境的鯊魚!

兩岸環境監察經驗交流會_左: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楊友仁;右: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主任方應君

憂心於此,王舜薇與楊友仁教授極力希望促成跨境共同監察行動,認為兩岸NGO合作具潛力,能讓跨國企業實踐基本的企業社會責任。賴偉傑亦認同草根組織在第一線的影響力,光有良善的環境管理制度並不代表天下太平。

從長程評估,賴偉傑建議,綠色選擇聯盟現在仍停留在解決後端問題:舒緩過度污染,但國家如果繼續當前發展的模式與路線,遲早會面臨整體環境的承載限制達緊繃;這攸關國家發展,中國應該思考下一個階段要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