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0)系列報導三
各國開始在討論如何能加入整體性調適政策,加入再生能源技術,並把資金挹注在對的地方,讓減碳效益或防災韌性得以加乘。
不只是減碳節流 聯合國氣候大會聚焦調適韌性
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議時,各國倡議成立氣候變遷公約組織來解決氣候變遷危機。目前,聯合國第20屆氣候大會(COP20)正在秘魯的首都利馬召開,在一個小孩得以長大成年取得投票權的這20多年期間,國際社會持續討論著更進一步的減碳策略與調適作為,畢竟氣候變遷將引起的災禍,將對未來世代衝擊更大。
我們過去花了很多精神在學減法,斤斤計算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然而現在,各國開始在討論如何能加入整體性調適政策,加入再生能源技術,並把資金挹注在對的地方,讓減碳效益或防災韌性得以加乘。
可以這麼說,本屆利馬氣候會議的討論桌上,就像數學課堂。
首先,各國必須在明年陸續提出「國家預期決定做出的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INDCs),也就是統整該國的減碳目標與策略,規劃調適政策,可提供多少資金或需要多少,或者把人口數成長、經濟預期成長率也附加進去。然後,各國提出的報告將被陳列公開,接受各界的檢視與質疑,承諾不足的可能備受質疑,在國際壓力下增加政策強度。
即便我們可以推算出,全球要減掉多少碳排放,但卻不能套用簡單的除法。我們必須進行第二堂數學課,檢視這些目標是否對各國都做到公平?已開發國家要為他們的歷史排碳量負起責任,而發展中國家該如何運用氣候資金,又該如何提高減碳承諾?各國的承諾距離IPCC氣候科學報告所要求的情境,是否還有一段落差,又該如何補足呢?該不該用碳預算的概念來分配呢?這麼多的要素要考慮,談判桌上難以理出一體適用的公式,讓各國責任得以真正均等(Equity)。因此預期將提出機制,讓各國能每5年左右有重新檢討目標的機會。
第三堂數學課,是計算綠色氣候基金的入帳,並且討論出更聰明的運作機制,讓它發揮的效益以倍數或對數放大。事實上,預期明年中綠色氣候基金就會核撥在貧窮國家的一些減緩與調適的計畫項目上,讓這個討論日久的機制開始在實作中學習,本次會議中可能討論到最脆弱國家如何能爭取到更多資金,挹注在防災韌性的軟硬體建設上。
在2020年新國際減碳協議取代京都議定書之前,從2015年至2020年間,對於大部分國家仍是減碳的空窗期,因此民間團體催促著大家要補課,想討論出一些原則來規範這五年的各國碳排放量。
各國提前喊出減碳目標 大會預期樂觀
利馬氣候大會第一周所討論的談判文本,其實多數已在今年6月的波昂氣候談判時大抵擘劃下基礎。而大會開幕之前幾個月,歐盟在今年初提高原本的氣候減碳目標,2030年時歐盟將較1990年減碳40% ,再生能源也將至少達到27%。幾個月前,美國與中國也宣告了較以往進步的減碳承諾,美國允諾在2025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減少26-28%,中國則承諾在2030年之前,將非化石燃料的能源占比,提高到20%左右。
大國的正面承諾讓大會氣氛帶著樂觀,各國談判成員也正寫出未來新版氣候條約的細節,等待第二周各國環境高階官員入場談判,做出更多決定,交出這學年的測驗卷。
去年華沙氣候會議的尾聲,歐盟談判代表Connie Hedegaard曾在非正式談判中,呼籲大家應該要回家做功課 「Homework」。看來,功課還沒能全部做完,但時間將近,同學要趕緊努力。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COP20 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
- "華沙氣候大會:新國際協議已有基礎 損失與損害機制確立"謝雯凱 24-Nov-2013 低碳生活部落格"A Blueprint for an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Climate Agreement" Jennifer Morgan and Yamide Dagnet 1-Dec-2014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