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米抹香鯨埋8個月 南方澳開挖製標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9.7米抹香鯨埋8個月 南方澳開挖製標

2015年02月11日
本報2015年2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去(2014)年5月25日於宜蘭南方澳內埤沙灘上,發現長約9.7公尺死亡多時的抹香鯨,在地方保育主管機關農業處與當地民眾通力合作下就地掩埋,經過9個月,宜蘭縣環保局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策劃,委請國內鯨豚研究權威成大教授王建平研究團隊進行開挖,並於昨(10日)上午於掩埋地點舉辦破土儀式,隨後開挖,讓掩埋多時的內埤沙灘抹香鯨重見天日。

掩埋8個月後,再度開挖抹香鯨,並舉行破土儀式。(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

現場由王建平研究團隊於現場初步解剖、清理、測量骨骼間距等作業,隨後這些重新出土地骨骸,將移往台南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進行骨骼油脂去除、漂白、消毒,及骨骼修復、固化組裝等程序,全程約需8至10個月時間;製作完成後將移往國立台灣博物館中永久典藏,國人將得以一睹抹香鯨容貌。

開挖現場請來挖土機協助。(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現場挖出的骨骸。(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

現為環保局局長的陳登欽,曾任職於台灣博物館,在他信件牽引下,促成這樁美事。

宜蘭縣政府農業處畜產科科長吳銘峰表示,抹香鯨在全球屬於瀕臨滅絕物種,也列入國內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台灣只有3隻擱淺或死亡於近海、海岸的記錄。

去年發現抹香鯨時,已死亡多時,身體也發出腐臭,為了評估是否有取樣價值,於是通知中華鯨豚保育協會,但因量體過大,協會無法處理,因此只採樣、取牙,隨後就地掩埋。

綠博將配合展出「台灣海翁-鯨豚生命特展」

下個月28日在武荖坑登場的宜蘭綠色博覽會,環保局特別推出「台灣海翁-鯨豚生命特展」,帶領民眾透過文字、影像、大型標本等素材,認識鯨豚生活形式,並介紹台灣特有的海洋生態環境,並透過近年來台灣鯨豚擱淺事件,傳遞海洋生態與海洋保育的觀念。

雖抹香鯨標本一開始規劃希望能配合綠色博覽會展出,但顯然來不及,為求彌補民眾之缺憾,環保局特別向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商借小鬚鯨、柯維氏喙鯨及短肢領航鯨等3隻鯨豚標本;另外,台博館、中華鯨豚協會及台大動物系周蓮香研究室也特別借展所藏鯨豚骨骼實體標本,將於綠博特展中公開亮相,儼然成為本次展館中注目新亮點。

吳銘峰說,台灣將鯨豚類都歸為保育類物種,過去通報擱淺的個體,若是活體,就會救治之後野放;若為死亡個體,則通知鯨豚協會進行評估有取製的必要,一些較稀有或首見的物種,如侏儒抹香鯨,就會採樣後由協會帶回製作標本,若為常見物種,無取製必要者,則就地掩埋。

此次標本製作由台灣博物館提供600萬經費,宜蘭縣政府提供行政支援,未來展示陳列都須縣府農業處審核。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