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覺得「禁捕」名單,就像是病危通知單,當生物一個個被列入,彷彿宣告族群死亡之日即將到來,現在連鯖魚都榜上有名,顯示整個海洋生態系已經進入紅色警戒。
熱騰騰的烤鯖魚,看起來美味可口,百元有找的價錢,是人們賦予牠的「身價」,近年來,鯖魚成為燒烤店中,物美價廉的平民美食,但是我們對於鯖魚的利用不只於此,從鹽漬、罐頭、釣餌到飼料,將鯖魚的一輩子,發揮的淋漓盡致,鯖魚家族,從此逐漸走上一條不歸路。
漁船一進港,冷凍加工廠就忙碌,大家各就各位,眼手並用,要趕在漁獲最新鮮的時候,完成分類、包裝、冷凍的作業,體型大、品質好的鯖魚,除了供給鹽漬產業和罐頭加工之外,也會外銷到東南亞、歐洲和非洲等國家,體型較小的鯖魚,則被當成延繩釣的釣餌以及養殖漁業的飼料,小小的鯖魚撐起台灣漁業的整個產業鏈。
目前沿近海漁業的漁獲年產量,有1/4是鯖魚,平均年產值有將近二三十億,光是2011年就捕獲7萬多公噸的鯖魚,其中有2/3是來自宜蘭的南方澳。
南方澳的捕鯖歷史,要追溯到1923年,日本人開闢南方澳漁港的年代,最早漁民是使用「釣槽仔」的傳統漁法,靠著竹筏和尼龍線,把鯖魚釣上岸。
不過用人力與大海搏鬥,漁民常常有去無回,風險高漁獲量低,到了1950年左右,漁民開始從日本引進巾著網,動力捕魚造就了南方澳漁業的繁盛時期。隨著漁撈技術演進,漸漸的日式大型圍網又取代了巾著網,更將南方澳的捕鯖業推向最高峰。
如今大型圍網的鼎盛時期已經結束,過氣的大型圍網船,停靠在港口邊等待拆解,一旁剛建造完成的扒網船,正蓄勢待發準備到海上一展身手。扒網,俗稱三腳虎,是台灣船長自行研發的漁法,人員少、成本低、效率高、捕獲量大,魚不是現代科技的對手,只能敗下陣來,於是海洋裡的漏網之魚,越來越少。
魏良佑是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的博士生,他從1999年開始,就在宜蘭的南方澳漁港和新北市的澳底漁港,收集鯖魚樣本,希望了解鯖魚的生態和資源變化。
辨識魚種、測量體長、秤重紀錄,這是魏良佑每次調查必須取得的基本數據,他表示,全世界的鯖魚共有三種,台灣能捕獲的是花腹鯖與白腹鯖,牠們隨著季節洄游,每年一月到五月,會來到台灣的東北部海域產卵。
累積多年的資料,結果研究人員發現,2003年的時候,花腹鯖的最大體長約有44公分,而今只剩下37公分,不只鯖魚的體型變小了,被捉上岸的鯖魚,年紀是越來越年輕。還沒來得及長大,就被吃下肚,甚至環境的壓力,迫使鯖魚族群出現成長速度變快,提早性成熟,趕緊長大繁衍下一代的生態現象。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的李國添教授,更以資源學的角度來分析,研判鯖魚已經產生過漁的危機。
在陸地上,鯖魚是台灣漁業重要的基礎產業,在海洋裡,鯖魚是鮪魚等大型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一旦鯖魚資源出現問題,崩毀的不只是整個漁業的產業鏈,還有海洋生態系。每天在海上討生活,漁民警覺到鯖魚發出的警訊,於是民間自發性的提出禁漁的策略。
禁漁成為產官學界的共識,但是對於何時是最佳的禁漁期,各界有不同的看法,普遍認為一到五月是鯖魚的產卵期,應該選擇在鯖魚產卵最盛的三月份來禁漁,讓牠們有機會把後代生下來,這樣才能生生不息。
由於韓國、日本、中國、台灣都有在捕捉鯖魚,尤其中國的漁獲量相當大,宜蘭南方澳區漁會表示,目前中國是六月份開始禁漁,許多漁民反映應該跟中國同步禁漁,否則即使台灣不捉,洄游的鯖魚還是會落入其他國家的漁網中。
目前漁業署已經研擬出鯖鰺管理辦法,訂定每年六月為禁漁期,並且限制總噸位50以上的鯖鰺漁船,禁止在台灣本島12海哩以內從事漁撈作業,預計明年將會開始實施。現在台灣除了鯨鯊是全面禁捕之外,包含飛魚卵、魩仔魚,都是透過總量管制和禁漁期的限制,來降低捕撈量,對於海洋資源的維護,學者建議可以多管齊下,包含管制漁船數量以及劃設保護區等,這樣才有機會讓海洋有一線生機。
當魚越捕越小,海洋越來越寂靜,南方澳的文史工作者,開始思考漁村觀光,除了「吃」,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他們以當地最重要的鯖魚,為漁業文化的意象,自行舉辦另類的鯖魚祭,南方澳鯖魚祭已經邁入第5年,今年也將海洋資源永續的概念和討海文化,融入活動之中。
大鯖魚的出場,揭開了祭典的序幕,扛起大鯖魚繞行街道、港口,象徵南方澳居民,對海洋的謝意,就連當地學校的老師、學生和鯖魚產業的業者,也一同加入護鯖使者的行列,在熱鬧的踩街之後,真正的祭典才要開始。
點上一柱清香,奉上一份祭文,最後將鯖魚火化,鯖之祭的儀式,想要表達生命平等,珍惜萬物的感恩心情。
「嗚呼鯖魚,生前縱橫大海汪洋之懷抱,死後葬身人類無饜之臟腑,埋骨已無黃土一坏,招魂啟有馨香一炷,今我南方澳漁家,感念爾之恩情,悲悼爾之悽慘,鳩工設壇,樹旛遙祭,既頌爾德,又哭爾死爾若有靈,知我等之心誠,則魂魄安而無為厲兮,爾若有靈,之人性之未變,則來生幸而勿再生此一世界兮。」~祭鯖魚文
不論是洄游性的鯖鰺,或是剛要準備長大的魚卵和魩仔魚,還是海洋裡最大的魚類鯨鯊,牠們都逐步被列入禁捕名單,海洋資源匱乏的危機是步步進逼。人與海的這場搏鬥,不知還能持續多久,短暫休兵的戰略,能不能換回下一次的豐收,能不能還給生物繼續悠游的機會。
採訪側記:
2001年,初次到南方澳漁港,拍攝鯊魚專題,當時絕大多數的漁民,並不認同「禁捕」的概念,如今面對明年即將上路的鯖魚禁捕限制,許多漁民不只支持,反而覺得政府速度太慢,會有如此大的轉變,主要是因為他們看見海洋日漸枯竭,漁民每天在海上討生活,對於海,沒人比他們更清楚,船長說,小時候常捉的魚,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他也希望這些魚不要絕種,這片海洋可以永續。
在南方澳,看到辛苦討海的漁民,展現他們的生態智慧,看到文史工作者扭轉海鮮文化,推廣真正的海洋文化,真希望我們的海洋有起死回生的一天。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