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歌者:台灣夜鷹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夜幕下的歌者:台灣夜鷹

2015年04月12日
作者:野生動物急救站

※ 本文轉載自 野生動物急救站

大概在農曆春節後不久,您就能在入夜後的住家附近上空聽到「追伊~追伊~」的聲音。這篇文章要帶大家認識的,就是這種最近叫得很起勁的鳥兒──台灣夜鷹(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台灣夜鷹♂,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開始前,請您先開啟電腦喇叭,聽聽看這個聲音。

夜鷹為什麼鳴叫?

夜鷹每窩產下兩顆蛋。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即將入夜之際,公夜鷹嘹亮的聲音劃破天際,宣告夜晚的來臨;鳴叫,是公夜鷹用來吸引母夜鷹及宣示領域的方式,這樣徹夜的鳴叫甚至可能會到破曉前才停歇,約在3月份左右,母夜鷹產下第一窩蛋(通常一窩有兩顆蛋),此時公夜鷹只會在剛入夜時鳴叫,相對較安靜。

夜鷹的寶貝蛋經過母鳥的悉心孵育,約19天鳥寶寶就破殼而出,剛出生不久的夜鷹寶寶就會跑,但還不會自己吃東西,屬於半早熟性雛鳥。此時的夜鷹寶寶還是由母鳥照顧,兩個多星期後,夜鷹寶寶約長到17天大,養育幼鳥的責任就會交棒給公夜鷹,而母夜鷹則接著產下第二窩蛋。

剛孵化的夜鷹雛鳥。野生動物急救站

約到了4、5月,就是夜鷹第二波繁殖的開始,這時公夜鷹的鳴叫主要目的是與幼鳥互動,此時的小小鳥才剛換下一身毛茸茸的絨羽,飛行能力還不大好,這個大小的夜鷹寶寶也是野生動物急救站的常客噢! 

夜鷹吃什麼?

古人觀察夜鷹時留下了不少記載:

晉代郭璞撰爾雅注:「蚊母,似烏而大,黃白雜文,鳴如鴿聲。今江東呼為蚊母。俗說此鳥常吐蚊因以名云。」

唐代李肇撰唐國史補敘述曰:「江東有蚊母,亦謂吐蚊鳥,夏則夜鳴,吐蚊於叢草間。」

宋代孟琯撰嶺南異物志:「吐蚊鳥,類青鶂而嘴大,常在池塘間捕魚而食,每作一聲,則蚊子群出其口。」

雖然古文記載的夜鷹並不是目前台灣所見的夜鷹,卻也描述了多數夜鷹目鳥類共同特徵。夜鷹會張開大口,邊飛邊捕食昆蟲,古人觀察到這樣的行為,誤以為夜鷹是會吐出蚊子的鳥,故有「蚊母」之名。

夜鷹的食物是昆蟲,特別是在空中飛的昆蟲,根據曾惠芸小姐的研究資料顯示,夜鷹的食物以鱗翅目昆蟲居多,也會捕食大量出現的昆蟲如白蟻。而根據研究人員的研究,鱗翅目、鞘翅目、等翅目、膜翅目、螳螂目、直翅目、蜉蝣目、積翅目、毛翅目等等都是夜鷹的會捕食的昆蟲。前述某些昆蟲大部分是在地面活動,至於夜鷹是否會直接於地面張口捕食就不得而知了。

嘴喙基部的剛毛是夜鷹張嘴捕食昆蟲時的「捕蟲網」。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夜鷹如何避敵?

夜鷹憑藉一身良好的隱蔽色,白天蹲在地面假寐,半瞇半張的眼睛時時打量周遭的動靜,一遇危險就立即飛離,但是在育雛時期,特別是幼鳥孵化後,不似孵卵期遇人便立刻飛離,母夜鷹會先飛起停在人看得見並離開小鳥一段距離處,若見人未離開小鳥,牠會發出「呱、呱」叫聲,雙翅微張在地面拖行,似在吸引人追逐牠,有點類似鷸鴴科鳥類的擬傷行為*,藉此引開天敵,確保幼鳥安全。

白天蹲伏於地面假寐,半瞇半張的眼睛時時打量周遭的動靜。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見外敵靠近,夜鷹會張嘴威嚇。圖為普通夜鷹。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在河床上,夜鷹的羽衣是一件完美的隱身斗蓬,能混淆天敵視覺不被輕易發現。夜鷹的俗名「石磯仔」也很符合夜鷹的外觀與習性,大地色系的羽色加上黃褐、黑色斑點,完全隱身於河床上的砂礫碎石。但是棲息在建築物的夜鷹,仍謹守著不動就不會被發現的隱藏原則,其實早就被識破,用人的眼光來看牠自我感覺良好的模樣,著實令人莞爾。成鳥張嘴威嚇的模樣,也讓人見識牠平時不容易觀察到的大嘴巴。讀到這兒,您是不是覺得除去高分貝的鳴叫擾人清夢不說,夜鷹其實還蠻特別甚至是有趣呢?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周鎮,《鳥與史料》。鳳凰谷鳥園出版。
  • 廖本興,《台灣野鳥圖鑑-陸鳥篇》。晨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