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雌雄間交往的化學語言-性費洛蒙(二) | 環境資訊中心

昆蟲雌雄間交往的化學語言-性費洛蒙(二)

2001年11月27日
作者:顧世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昆蟲之種類與性費洛蒙的結構

圖2.金龜子之交尾圖。(攝影:周延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第一個性費洛蒙由德國的科學家卜提南(A.F.J.Butenandt)在1959年從家蠶雌蛾身上抽取、純化,定名為家蠶醇((E)-10-(Z)-12-Hexadecadien-1-01),為一脂溶性物質。雌蛾在羽化後不久,腹部末端就伸出兩個稱為引誘腺的金黃色半球狀突起,家蠶醇經腺體之分泌細胞合成後,經過微絨毛上的質膜,傳遞到外表皮上孔道而散發於空氣中,雄蛾接受性費洛蒙的化學感應器為觸角,觸角上有許多毛狀感覺器,當毛狀感覺器感應到性費洛蒙後,雄蛾不斷地揮動觸角,盡力振翅,飛到雌蛾旁邊,進行交配活動。一般而言,絕大多數昆蟲為雌性成蟲釋放性費洛蒙引誘雄蟲,但也有一些種類的昆蟲(如某些蟑螂及松蜱蟲)為雄性釋放性費洛蒙引誘雌性,或者雌雄蟲都能釋放,彼此引誘互相交配(圖2)。

圖3.蔥蘭夜蛾之性費洛蒙腺體。a.一般的雌蛾;b.雌蛾之性費洛蒙腺體微微伸出;c.性費洛蒙腺體部分伸出;d.性費洛蒙腺體全部伸出;e.性費洛蒙腺體之電子顯微鏡放大圖。(攝影:周延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絕大多數雌性成蟲釋放性費洛蒙時,從腹部伸出性費洛蒙腺體,展現求愛的行為(圖3),所釋放的性費洛蒙之化學結構因昆蟲種類而不同,通常其性費洛蒙之成份不是單一的化合物,而是由幾種化合物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同一地區並存的親緣關係十分接近的種類之性費洛蒙也許其構成成份相同,但混合而成的比例一定不同,由此而形成種的特異性,即同種的個體才能交配。例如,歐洲玉米螟有兩個不同的種類(Z種和E種),其雌性費洛蒙之構造都是由11-tetradecenylacetate之異構體(異構體E和異構體Z)所組成,但Z種歐洲玉米螟之性費洛蒙構成為異構體Z與異構體E之比例為97:3,但E種玉米螟類則略為不同,其異構體比例為E與Z之比為99:1。

【文章連載】昆蟲雌雄間交往的化學語言-性費洛蒙 (一) (二)

資料來源:《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