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虱目魚長1公尺! 學者:生態失衡變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洋虱目魚長1公尺! 學者:生態失衡變數

2015年05月06日
摘錄自2015年5月4日東森新聞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虱目魚大概只有30、40公分長吧?但是,在嘉義東石漁港卻捕捉到1尾有100公分長、10公斤重的虱目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發現,海裡的虱目魚是雜食性的魚類,跟養殖池裡專門吃素飼料的虱目魚不同,由於牠們會吃小魚,綠島近年來丁香魚的捕獲數量大幅銳減,很可能就是跟海洋虱目魚的這種習性有關。

嘉義東石漁港一陣騷動,大家都在圍觀這尾巨無霸虱目魚──100公分長的巨大體型,重達10公斤,剖開魚肚,還可以看到超大魚卵。虱目魚到底為什麼會長這麼大?鄭明修指出,「牠小的時候就是雜食性了,但牠到海裡長大之後,嘴巴什麼都吃得下。」

傳統養殖的虱目魚其實是吃素的,飼料大多用玉米、豆粉、麵粉製成,體型大多30到40公分,體重600公克,但是野生的虱目魚卻可以長到100公分,最長的甚至還可以長到180公分,和一個成人差不多。

大的虱目魚胃口好,會吃小魚。鄭明修說,「船長說魚變少,我問是因為虱目魚嗎?對,吃丁香魚,也影響到了海鷗。」

鄭明修的研究指出,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南部的數10萬虱目魚流出魚塭,加上宗教團體曾經1年野放高達3200萬尾的虱目魚,都會為逐漸失衡的海洋生態投下不確定的變數。鄭明修說,「魚太便宜了,放生放流外,我們很少捕抓野生虱目魚,所以他們一直吃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