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新生水」新加坡不只技術 更有意志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挑戰「新生水」新加坡不只技術 更有意志

2015年05月24日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 本文轉載自 低碳生活部落格,原刊載於綠雜誌34期

新生水在星國的成功推動經驗,同時搭配的卻是大規模的節水宣導,嚴格的用水規劃,才能讓用水自主政策順利達標。

新加坡在新生水廠、濱海堤壩、濱海灣花園等處,均設有室內與室外的節水教育設施,強化該國民眾對節水的認知。 攝影:張楊乾
圖說:新加坡在新生水廠、濱海堤壩、濱海灣花園等處,均設有室內與室外的節水教育設施,強化該國民眾對節水的認知
攝影:張楊乾

趁著家裡的小女孩們,還處於年幼無知、願意跟爸爸出門的階段,我利用連假去了新加坡一趟。除「走」訪幾個知名動物園外,水利設施也是旅遊重點,包括新生水廠、濱海蓄水池等。

新加坡缺水,眾人皆知。到今日為止,星國仍有三成多的原水,得要從馬來西亞進口。但新加坡政府一直將水權自主,視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不論巨額投資污水處理廠,使原本要放流的廢水,轉化為工業與民生皆能用的新生水,或是大規模開發海水淡化廠,都是義無反顧的去作。

目前新生水的供應量,已達全國用水需求的30%,預計在2060年後可達到50%。海水淡化未來也會滿足約30%的用水需求,加上新加坡每個月平均150mm~250mm的降雨,希望在2061年能達到用水自主。

處理過的新生水,目前主要提供工業使用,少量則回注到集雨的蓄水池內,乾季時約會佔2.5%左右。也就是說,不論你願不願意,打開新加坡的水龍頭,基本上就能體驗這套淨水科技,以及星國追求用水自主的決心。

新生水工廠開放民眾參觀,已經成為熱門參觀景點。 攝影:張楊乾
圖說:新生水工廠開放民眾參觀,已經成為熱門參觀景點。
新加坡政府利用最新的展覽科技,希望讓更多人能重視節水議題。
圖說:新加坡政府利用最新的展覽科技,希望讓更多人能重視節水議題。
每一滴水的裝置藝術內,都隱含新加坡的節水歷史。
圖說:新生水工廠開放民眾參觀,已經成為熱門參觀景點。

新生水在星國的成功推動經驗,同時搭配的卻是大規模的節水宣導,嚴格的用水規劃,才能讓用水自主政策順利達標。記得五年前我第一次造訪新生水廠時,星國每日人均用水為155公升,已較2003年下降10公升,這次到訪,數值更已降至152公升以下;預計在2030年,還能再下降至140公升。

政府現已規劃六座再生水廠,將自明年起陸續落成,並鼓勵工業區自辦再生水回收。不過,台灣民眾在「戶內用水」與「戶外澆灌」上,每人每日用了173公升,比星國15年前的的標準還差,在水價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如何讓民眾對節水有感,更是挑戰。

即使星國今年不像台灣乾的這麼厲害,但對節水的宣導,從電視廣告、偶像劇橋段、一直到捷運燈箱,想忽略都不容易。不但國家從上到下極度重視水情,在新生水工廠的牆上,貼著各國元首的參訪消息,新生水衍然成為招待的重點,變相讓新生水成為星國之光,民眾滿意度有9成以上。

這次在跨進新生水廠時,也正巧與一群星國新移民,共同在水廠裏接受「節水教育」。根據水廠員工的認知,新加坡在國際上廣為人知的優點,除了低失業率、社會福利完善外、淨水科技領先全球更是不得不提的重點。這團新移民不但得跟著導覽人員作節水操,一站一站了解新生水場的運作,參觀完水廠還得填寫資料,讓帶隊人員了解他們對水資源的了解是否有增加。

圖說:新加坡的新住民都得到新生水工廠上課,了解新加坡的水資源議題,以及作為國民可利用哪些方法,盡自己節水的義務。
攝影:張楊乾

台灣隨著極端降雨事件增加,豪雨帶來的土石,使水庫淤積加劇。專家預估在50年以內,台灣主要水庫,蓄水空間將只剩目前的一半。在此同時,台灣的不降雨日在過去50年間,已增加約50天,不降雨日總日數很快就會接近8個月,發展如新生水的再生水利用,必然是趨勢之一。

然而,在技術上追求齊頭的同時,更重要地仍是要喚起民眾節水意識,有目標、有策略地讓台灣民眾了解,台灣只會愈來愈乾,再不節水連老本都沒得吃。或許唯有如此,才能讓更多的人能夠覺醒,進而去影響決策者,也別總是為了選舉,失去了更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