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尋鯨‧記錄今昔(上)──鯨豚發現率的變化 | 環境資訊中心

黑潮尋鯨‧記錄今昔(上)──鯨豚發現率的變化

2006年07月11日
作者:賴威任、黃郁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員);圖片提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期望建立良好的海上解說品質與賞鯨活動。今(2006)年6月初,為了慶祝花蓮賞鯨業屆滿10年,縣府在石梯港熱熱鬧鬧策劃一系列活動。不可諱言,在這10年之中,活潑可愛的鯨豚族群吸引了全台各地、甚至是國外的遊客到花蓮海域來一探究竟,連帶促進花蓮當地觀光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將台灣民眾休閒遊憩的版圖拓展到廣大無垠的太平洋上。然而,逐年增加的賞鯨船與越來越頻繁的航次對這些野生鯨豚是否產生影響,也需要持續而密切的關注。

自1998年成立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為黑潮),因此與多羅滿海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互惠模式,由黑潮的解說員擔任多羅滿賞鯨行程中的生態導覽及環境解說工作;而多羅滿海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則提撥收入的5%作為保育回饋金,支持黑潮日常活動運作,達到所謂「生態旅遊」的精神。在這樣的過程中,除了達成雙方互惠共榮的關係外,黑潮也藉由每次出航的機會,持續進行海上觀察、研究及記錄。從1998年開始,一直到2005年為止,累積超過千筆的觀察紀錄呈現了花蓮海域賞鯨活動的歷程。

創會至今8年,黑潮所累積的厚厚資料中,扣除部份紀錄不完全的筆數後,共計有923個航次與1474筆的鯨豚觀察紀錄。在這些航次中,發現鯨豚者有847航次,沒有任何發現則有76航次,發現率達到91.8%,顯示賞鯨業者宣稱花蓮外海的鯨豚發現率達9成以上並無誇大。若以這段紀錄期間而言,每年的平均發現率以2002年為最高,達到94.2%,最低者則為2005年的86.2%,可能與2005年期間有多個強烈颱風侵襲花蓮有關,因颱風來臨前和離開後,均會造成海相不佳,搜尋鯨豚較為困難。

以每個航次中所觀察到的鯨豚種類,平均發現率(包括混群)最高的是飛旋海豚。(攝影:金磊)而以每個航次中所觀察到的鯨豚種類,平均發現率(包括混群)最高的是飛旋海豚,達37.6%,接下來依序為花紋海豚的30.9%、熱帶斑海豚的14.8%、弗氏海豚的7.3%、瓶鼻海豚的3.9%;其他種類合計為5.5%(包括抹香鯨、偽虎鯨等),顯示在花蓮海域想要看到體型較大的鯨豚,相對來說機會是非常小的。若再將不同年份中所發現的種類做一比較,則出現了一個值得再度深入研究的現象,即是這幾年的觀察紀錄中,各個種類的發現率呈現出非常大的變化。

在比較常見的幾種海豚中,飛旋海豚的發現率從1998年的27.1%,一路攀升至2003年的47.1%、2004年的49.6%,在整體發現率較低的2005年中,仍維持有40.8%,顯示飛旋海豚已是近幾年最常看到的鯨豚種類;然而有增必有減,明顯減少的則是花紋海豚,期間的平均發現率為30.9%,從1998年位居各種海豚發現率榜首的34.1%,到1999年高峰的38.7%,之後便開始逐年下降,2003年為24.5%、2004年為22.5%,到了2005年竟降到令人吃驚的9.9%,變化幅度確實驚人。儘管目前只有單一年度呈現此種超低數據,卻值得我們觀察此現象是否會持續下去。

若將目標鎖定在觀察不同種類的混游情形,在1474筆鯨豚紀錄中,混群占了203筆,比例約為13.8%,其中弗氏海豚和花紋海豚混群的比例最高,共有50筆紀錄,約占49.3%,而弗氏海豚在這段期間的紀錄總共也只有108筆,顯示弗氏海豚出現時有將近一半的機會可以同時見到花紋海豚,然而弗氏海豚的發現率似乎也和花紋海豚一樣呈現明顯衰退的情形,從1998年的10.3%、2002年的9.9%、2003年的3.4%、2004年的3.9%,到了2005年同樣降至令人詫異的1.4%,下降幅度比例更是超過花紋海豚而名列第一,這些資料所呈現出的變化值得我們密切關注,以期能更加了解此兩種海豚彼此間的關係。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段期間的每個航次中,平均可觀察到的鯨豚群次。自1998年的1.57群、到1999年的1.95群,2004及2005年則約只有1.26群;而每個航次中所觀察到的鯨豚種類數,在1998年為1.44種、1999年為1.54種、2002年則達到高峰的1.58種,隨後便開始下降至2004年的1.13種及2005年的1.07種。兩相對照後,顯示近兩年的時間中,花蓮的賞鯨豚活動,似乎只單靠少數幾種鯨豚在維持,比較不容易在單一航次中看到多種鯨豚。

相信有許多朋友會想要知道,一年之中的哪些月份比較容易觀察到鯨豚。根據這段期間的紀錄,5月至8月份的航次中,成功觀察到鯨豚的比例都超過九成,9月份則稍微降低了些,但也有88.4%;而發現率較低的分別是4月份以前的85.2%及10月份以後的72.4%,研判可能和氣候有關,這段期間東北季風讓海面起伏變化大,大幅增加搜尋鯨豚的困難度,再加上這些月份裡,海上賞鯨船較少,無法像旺季中一樣地相互聯絡,協力共同尋找,發現率也因此較低。(待續)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