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記憶的城市 (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失去記憶的城市 (上)

2001年10月26日
作者:張瑋琦

初遊橫濱市──這被日本人稱為連接日本史與世界史的港都,不知怎地,卻不由自主想起了花蓮。



花蓮的山和海,是我的鄉愁。然而,回到故鄉,鄉愁更深了,驚覺花蓮是個不斷在失去記憶的城市。



今年夏天,回到暌違一年的花蓮,發現一切都在改變。過去花蓮喊「觀光立縣」,如今似是無法再等待,選戰當前,諸多觀光發展政策、觀光建設藍圖傾巢而出,充滿著蓄勢待發的氣勢。心裡暗暗地把橫濱和花蓮兩個港都對照比較,總覺橫濱市有著令人一見鍾情的魅力,到底她的魅力來自何處?思緒遊走於橫濱港與花蓮港,我思索著這個問題。



回憶之都V.S.失憶之都



1853年美國提督貝里率領四艘「黑船」艦隊,以先進的大砲和武器,迫使日本幕府結束二百多年的鎖國時代。原本半漁半農貧窮的小村落──橫濱,開港後一躍成為引領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重鎮。「港」對於橫濱市而言,是極重要的城市意象,在這座城裡,不論妳怎麼繞,彷彿都看得見港的一部份,看得見船。港邊沒有長長的圍牆,沿著遊憩碼頭邊散步,碼頭前是一片綠草如茵的公園,與海天的藍連成一氣;市民們懶懶地躺在假日的草皮上,背景是悠悠來去的遊艇。



1939年日本政府的殖民政策下,花蓮開了港。不論日本政府開港的原始目的為何,做為後山第一座對外交通口岸的花蓮港,曾經也是引領花東走向近代化的先趨吧?沿著新近完工的腳踏車道,走在今日的花蓮海濱,上方是疾馳的沙石車,下方是水泥砌築****灰撲撲的港區;水泥舖就的腳踏車道,在花蓮八月的炎陽下白得刺眼。我突然覺得自己像走在沙漠上。枯燥、炎熱,景觀的、文化的沙漠。



城市散步的節奏感



回到居住了五年的花蓮,我是花蓮人,也是觀光客。大概不會有其他觀光客像我一般熟悉花蓮的港邊,走在腳踏車步道上,我細數著──日治時代,這下方有個儲木池,儲放林田山林場運來的檜木;這裡曾是東岸街鳥踏石仔漁村;過去,從這個位置眺望白燈塔最美……。然而,有多少觀光客騎腳踏車經過這裡時,知道這段精采的花蓮港史?沒有!



曾經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和鳥踏石仔村民共同努力,希望在這裡爭取一座花蓮港歷史紀念館、以及漁民文化廣場,然而港邊親水公園的「美化工程」清除了最後殘留的一切美好歷史遺跡,留給花蓮人及觀光客的,是一條平直無節奏感的道路。



橫濱港邊沒有為腳踏車特設的車道,但沿著橫濱港騎車、散步絕不枯燥,碼頭上閒置的大遊輪,歡迎購票入內「見學」;歐風建築的橫濱開港資料館,是小而美的歷史文物館;昔日的碼頭倉庫,如今化身為美術館……,大大小小的展示館像樂譜上長長短短的休止符,等待著遊人的駐足吟味。



日本人重視歷史, 300年、500年以上的歷史固然珍貴,30年、50年的歷史足跡也從不看輕。沒有歷史的地方,就捲起袖子著手創造故事。我們往往以為觀光發展不起來是因為缺乏硬體投資──但吸引人們的,其實正是那些以金錢無法買回的歷史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