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9月2日至5日舉辦2015年東、西嶼坪珊瑚礁體檢,經由12位志工的熱情協助,確定活珊瑚覆蓋率為「一般」和「優良」等級,然而現場觀察到許多珊瑚斷枝,活體或已白化均有,極可能是強颱蘇迪勒肆虐後所造成。
俯瞰東嶼坪港口。攝影:林育朱。 |
澎湖珊瑚健康狀況:一般、優良
志工今年在兩座小島海域三個地點進行調查,分別是東嶼坪南側(七尺門)、西側和西嶼坪北側(土地公廟外),底質的活珊瑚覆蓋率分別為51.9%、53.1%和28.8%,以國際標準來說,東嶼坪2個地點屬於「優良」,西嶼坪北側則是「一般」等級。
此外,三個地點的珊瑚組成大不同,東嶼坪南側的潛點軟珊瑚覆蓋率達到45.6%,宛若軟珊瑚花園,另外兩個地點還是以硬珊瑚為主。而在西嶼坪北側觀察到死亡已久的軸孔珊瑚上開始附著一些小珊瑚個體,顯見當地生態正在恢復,然而也有許多珊瑚的斷枝殘骸散落,據當地導潛葉生弘表示,強颱蘇迪勒侵襲澎湖時,西嶼坪北側和東嶼坪西側都是迎風面,且珊瑚礁水深僅在3-5米,因此志工們在這兩個地點觀察到許多的斷枝極可能是受到颱風大浪拍打所致。
指標性魚類部分,3個地點都可觀察到蝶魚,以東嶼坪西側的族群密度最高,達到每100平方公尺3.25隻。除了蝶魚,穿越線上其他指標性魚類物種都缺席,但是調查範圍外卻能觀察到笛鯛、石鱸、石斑和鸚哥魚,種類和數量相較台灣其他調查點來得多,不過顯示此地的生物對於人類還是有些畏懼,再者調查當天水下能見度不佳,也影響志工的觀察範圍。指標性無脊椎類部分則有觀察到魔鬼海膽、硨磲貝和馬糞海膽,後兩者的族群密度都不高。
潛水志工正在檢查珊瑚礁健康狀況。攝影:徐巧玲。 |
設立國家公園 環境還有進步空間
第一次參與珊瑚礁體檢調查的潛水志工莊惠宇,平常喜愛賞鳥,但她坦言,相較於賞鳥,因為不曾好好認識海洋生物,所以還不太容易辨認魚類及無脊椎生物。而志工蕭詠霖表示,感受到珊瑚礁體檢調查法,隱含教育意義,讓潛水人開始學著辨識這些生物。
澎湖東、西嶼坪於2014年10月時公告為澎湖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範圍,成立至今,澎湖馬公已經有許多業者規劃相關遊程,從今年旅遊旺季開始,有時週末可吸引幾近百人登島。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陸續於島上興建遊憩設施,包含涼亭、步道整建等。然而其他基礎設施,如供水、供電問題,還需協調當地行政機關澎湖縣政府或望安鄉公所協助改善。
有鑑於離島資源的匱乏,主辦單位表示,此次珊瑚礁體檢行程選擇在將軍嶼過夜,就是希望減少志工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目前也有國家公園警察隊駐紮東吉嶼上協助海上執法,並租用民間快艇作為巡護使用。現今因人力不足、船隻受限,如何落實執法、巡護南方四島海域的廣大範圍,還有改善空間。而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了減少遊艇錨泊造成珊瑚礁的物理損傷,也和澎湖縣共生藻協會分別在東吉嶼和東嶼坪幾處海域設置公設繫船浮球,供快艇或遊艇固定船隻使用。然而不知是資訊宣傳還未確實抑或是沒有相關罰則,因此現場還是目擊到有自用遊艇自行下錨在礁區。
2015年珊瑚礁體檢。攝影:葉生弘。 |
2015台灣珊瑚礁體檢行動是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東部海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共同主辦,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協辦,並由台灣滙豐商業銀行贊助支持,澎湖場為今年第6場潛水志工行動,後續乃將於台東海岸及東北角等地持續調查,預計本年度將完成11個地點的珊瑚礁體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