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想飛》院線上映 二十年生態全紀錄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電報

《老鷹想飛》院線上映 二十年生態全紀錄

2015年10月09日
作者:Green Inside

黑鳶。圖片來源:《老鷹想飛》院線上映╳教育推廣募資計劃

一般我們說的老鷹,正式名稱是「黑鳶」。牠們是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也是台灣最常見的鷹種、分佈遍及全台。然而自1980年代以降,由於環境破壞,台灣的黑鳶數量急速下滑,目前預估僅存300至500隻左右。《老鷹想飛》紀錄片不僅傳達了沈振中老師20年來對黑鳶的熱愛,更期望喚起人與自然的共生。

老鷹是生物鏈的頂端掠食者,老鷹數量一旦下降、被掠食者的壓力解除,生態系統便會開始失衡。1991年,人稱老鷹先生的沈振中老師,因為親身目睹基隆外木山一群黑鳶因棲地破壞而消失,毅然在薪水沒有著落的情況下、放棄教職,全心投入台灣黑鳶的守護工作。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先生,則是一路跟拍。他們的觀察延續了整整20年,穿越了時光,也跨足香港、印度、尼泊爾與日本,完整地記錄了黑鳶的生態變化。

20年後,新一代黑鳶守護者興起,更強調友善農業對於黑鳶生存的重要性。2013年屏科大到屏東某紅豆田調查,竟在18公頃的田區發現超過3000隻小鳥屍體。經過追查,兇手正是俗稱「好年冬」的常用殺蟲劑:「加保扶」。由於鳥類對加保扶非常敏感,只要0.6ppm就能致死,部分農民為了防止鳥類吃掉尚未發芽的種子,會將稻穀浸泡好年冬,撒在田邊毒殺麻雀、紅鳩。以小型鳥類為食的黑鳶屍體中驗出過量加保扶,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項發現引起農政單位高度關注,公告2016年禁止製造、加工、輸入,2017年全面禁止販賣及使用。更重要的是,屏東縣政府及屏科大合作,從生產端切入,推動友善鳥類的紅豆田,以「不毒鳥、農藥零檢出」為目標,鼓勵消費者購買價格稍高、但友善環境的紅豆。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新舊兩代黑鳶守護志工們的身影。

《老鷹想飛》自2014年4月於台灣師範大學進行校園版播映以來,至今已在全台各大專院校、社區、民間團體、中小學與企業社團等等進行有近90場的巡迴及講座。今年更透過群眾募資平台,成功籌得院線上映所需50萬元經費,期望吸引更多關心動物與環境的人走入戲院,一起深入認識猛禽物種,感受猛禽和人類的相依性,感受我們共同和這片土地與天空的緊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