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
摘錄自2015年10月21日聯合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看似普通的道路實際上卻像海綿一樣,可將水分吸進去存起來。揚子晚報報導,南京市近期啟動編製首個海綿城市建設5年計畫,未來南京不少道路都將像海綿一樣會吸水,以免內澇。
「普通的馬路上有90%的雨水會形成地表徑流,只有10%的雨水滲透掉,但海綿城市裡的道路剛好相反。」南京市供水節水管理處相關人士指出,以往城市建設排水功能主要是通過增大泵站規模、管網口徑來實現,海綿城市則要求由傳統的「快速排除」、「末端集中」轉向「慢排緩釋」、「源頭分散」,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對雨水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
位於河西南部海峽城附近的天保街將是南京首個海綿城市試驗路段。工程人員指出,這個看似普通的路面其實是由一個個小孔組成,如同路面的「毛孔」,可以將水分吸進去存起來,只要下雨,這些路面都不會積水,而是將水儲存起來。
根據測算,南京主城年均可利用雨水資源量達1.47億立方公尺,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受制於傳統排水模式限制,雨水不但利用率不高,而且降雨集中時往往形成內澇、帶來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