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冰川退化,以及珍貴自然資源的開採可能給鄰國造成的嚴重影響,西藏打算通過開發該地區的水資源推動瓶裝飲用水產業的發展。
中國瓶裝水廣告。圖片來源:珠峰冰川
這份名為《西藏自治區天然飲用水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5年)的規劃要求,到2020年,西藏瓶裝飲用水年產量將提升至500萬噸。而新華社報導顯示,2014年, 西藏規模以上天然飲用水產量僅為15.3萬噸 。此番規劃堪稱大躍進。
西藏水資源豐富,水資源價格比中國其他地區都要低廉。而且人們通常認為在水源上游、雪線之上灌裝的瓶裝水更為純淨,人們也願意付高價購買西藏出產的瓶裝水。這也不難解釋為何企業蜂擁而至,希望涉足西藏水資源開發。總體而言,西藏生產的瓶裝水在全國瓶裝水產量的比例非常小,但這種優質的瓶裝水被認為是中國日益繁榮的瓶裝水行業的增長熱點。
正如「中國水風險」新近發布的報告《 中國瓶裝水–繁榮還是衰敗?》裡所警示的,對西藏脆弱的生態環境而言,冰川礦泉水開發的環境代價不容小覷。西藏所處的青藏高原,也被稱作是「亞洲水塔」。這裡是亞洲大陸諸多重要河流的發源地,為中國及其他亞洲地區的居民供給著賴以生存的水資源。
在短短二十年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瓶裝水消費國和主要的生產國之一。不過,中國市場的人均瓶裝水消費量低於全球平均水平19%,這預示著中國瓶裝水消費市場仍有發展空間。即便中國的人均消費量只達到香港水平,那也意味著四倍於今日的市場規模。2012年,中國瓶裝水產量已達到5560萬噸。
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建設「生態文明」的希冀下,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加強林業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政策。應對氣候變化的鄭重承諾,意味著中國將採取行動保護岌岌可危的冰川。
那麼,在這些地區快速增長的瓶裝水產業,是否延續了上述政策的要求?對中國和下游國家而言,瓶裝水產能的迅猛發展意味著什麼?過去30年間,青藏高原的冰川已經消退了15% 。瓶裝水開發的影響顯著,政府和投資者都亟待重新思考其開發策略。
亞洲水塔已成瓶裝水熱點區域
公眾對水污染的擔憂,驅動著瓶裝水需求不斷增長。這種情況下,企業爭相到青藏高原這樣的上游地區尋找更為潔淨的水源地,也是不足為奇的事情了。中國最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坐落於此。青藏高原也是亞洲許多重要的跨境河流的發源地。作為北極和南極之外的最大的淡水儲區,青藏高原也被稱作是「第三極」。
青藏高原已經成為瓶裝水產業的熱點地區。到2014年,已有28家企業獲得政府頒發的生產許可。在相鄰的新疆、青海和雲南等省份,瓶裝水產業也在快速發展,一些企業甚至從冰舌取水。
格萊雪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官網顯示,該公司使用的水均採自海拔4480米的新疆天山「一號冰川」的冰舌區域。
一方面,該企業及其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站)並未披露任何關於其開採流程或其環境影響的詳情。另一方面,科學證據顯示,這一冰川正在以每年4到8米的速度快速消融。
還有企業從珠穆朗瑪峰進行冰川水資源開發。「 珠峰冰川 」就是從距離珠峰大本營80公里處的地方取水,這裡位於珠穆朗瑪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試驗區。「 帕米爾遠古冰川礦泉水 」使用的則是鄰近塔吉克斯坦的帕米爾山脈慕士塔格峰山腳下的礦泉水。
優惠待遇
這只是這一地區水資源開採風潮的序幕。資金雄厚的企業都想從中分一杯羹,其中不乏製藥、糖果、石油和生物製藥等行業的企業。2014年11月,作為政府發起的「與西藏好水,世界共享」的官方推介活動的一部分, 西藏自治區政府與各類投資者簽訂了16份協議,總價達到26億元人民幣(約合4.09億美元) 。簽約方包括國有石油企業中石化、光明食品集團、中國黃金集團以及在湖北省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水電站的三峽集團。
西藏自治區政府為開發者給予了各式各樣的支持。2014年7月,西藏成立了天然飲用水產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用於協調各部門關係,統籌「推動天然水產業發展」 。瓶裝水投資企業不僅享受稅收優惠,還能夠部分減免部分地方所得稅和低息貸款。地方政府還為支持產業發展,設立了總額2.5億元的專項發展基金。
有了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支持,企業迅速展開行動。自2015年初,中石化集團就已經開始在其全國2.3萬個加油站和便利店裡出售瓶裝冰川水。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底,西藏自治區瓶裝水設計生產能力已經達到300萬立方米,已經超過500萬立方米目標的一半。根據西藏自治區政府提供的數據,2014年銷售額比2013年翻了一番,達到8.3億人民幣。
環境風險
雖然計劃中強調要堅守和諧穩定、生態保護、安全生產「三個底線」,但瓶裝水行業的發展仍與中國許多現行的環境政策不協調。
如果中國決心保護水資源並禁止在河流發源地附近地區開展任何開採性活動,那麼瓶裝水行業所面臨的環境與監管風險將很高。作為水源地,青藏高原對於中國,乃至東南亞和南亞的許多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亞洲十條主要河流發源於此,其中不僅包括中國最重要的兩條河流與經濟帶——長江和黃河,還包括跨境流淌的瀾滄江(湄公河上游)、怒江(薩爾溫江)以及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
作為上游流域,這一地區應當加以保護以求長期繁榮,而不是為了短期發展而急於開採。中國的高層領導者其實已經認識到他們面前的艱難的抉擇——他們必須權衡氣候、水資源、能源安全、以及保護河流等諸多問題。然而,地方政策卻往往與中央政策背道而馳。
該區是全球受氣候變化影響最脆弱的地區之一。根據中國科學院的數據,青藏高原的冰川在過去30年中已經消退了15%。短期內,冰川融化意味著更高的瓶裝水生產潛力;但長期來看,會導致河流乾涸,並給下游地區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由於河流與冰川的源頭都位於中國,境內的任何開發活動都會對該區的水安全造成深遠影響。此前,中國政府在該區跨境河流上規劃的1.24億千瓦水電裝機容量的激進計劃,已經引發諸多關注。正如中國水風險近期發布的另一份報告《 向著水資源與能源安全的中國:水資源有限,能源擴張面臨艱難抉擇 》中所指出的,中國在提升能源生產能力方面面臨著艱難的選擇。火電可能加劇冰川融化和水資源短缺,而建設在跨境河流上的「相對綠色」的水電,則可能加劇地緣政治局勢。
如果瓶裝水行業繼續野蠻生長,可能會造成一系列新的環境問題。儘管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西藏自治區的產量僅佔全國總產量的0.2%左右,但對這些開發活動的潛在環境影響,卻鮮見披露。不僅環境影響評價披露有限,大多數企業也沒有披露任何關於水源保護、污染控制、水資源利用效率或者社區福利的相關信息。
至於那些進行信息披露的企業,如香港上市企業「西藏5100」,均表示,從泉源或者冰川所開採的水量並不足以造成乾涸。
但是,在冰川已經開始消融、中央政府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投資數以億計的經費加大保護力度的同時,大肆開採水源是否是正道?
另外,在高海拔冰川下灌裝礦物質水的成本非常高,對科技和運輸的要求極高。從產區到市場的路途漫長,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不可忽視。
西藏自治區政府也曾表示,要積極推動瓶裝水的出口。這是否是保障中國水安全的正確道路呢?在中國東北的吉林省,地方政府同樣在鼓勵飲用水出口。地方政府預期,至2020年,長白山的礦泉水罐裝能力可以達到5000萬立方米,出口量占到10%。
瓶裝水的市場?
就在許多企業蜂擁來到西藏準備開發「藍金」的同時,另一些企業的處境卻舉步維艱。2015年7月28日,在中國鐵路總公司宣布停止為旅客免費提供5100礦泉水之後,這一中國頂級高端瓶裝水品牌的股價在香港交易所下跌了12.7%。
西藏5100的水源系海拔5100米的冰川融水。該公司最早將「冰川水」概念推向市場。從2011年到2015年6月間,該企業向中國鐵路總公司銷售了約2億升瓶裝礦泉水。
中國鐵路未能在2015年6月續約。有人猜測,這與中國鐵路系統反腐有關。現實來講,這也折射了市場需求的變化。上海鐵路局一位發言人告訴媒體,目前大多數高鐵車站和列車都配備了飲水設施,無需再免費向乘客提供瓶裝水。
雖然西藏5100表示,中國鐵路總公司的銷售額僅佔其2013年總收入的13%,但合同的終止還是讓該公司遭受了嚴重損失。中國鐵路總公司一直是該公司最大的客戶。2008年到2010年間,西藏5100所生產的瓶裝水10瓶中就有9瓶賣給了中國鐵路總公司。
對於在「第三極」生產的其他瓶裝水品牌和廠家,這或許是一個警告。隨著自來水重新獲得人們的青睞,以及公共飲水設施的普及,公眾對瓶裝水的需求可能會出現下降。
正如2015年3月中國水危機與中外對話發表的《 中國通向安全飲用水的漫長征程 》所指出的那樣,「十二五」期間(2011年至2015年),中國已在改善農村與城鎮公共供水上累計投入7000 億元人民幣 。在國務院年初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也重申了保障公共水資源質量的承諾。這意味著,該領域的投資規模仍將繼續擴大。
當公共飲用水系統的質量得到充分保障的時候,瓶裝水是否還能保持其飲用水替代品的地位?考慮到冰川水的灌裝和運輸成本,以及高昂的環境成本,投資者應該開始反思他們在亞洲水塔的策略了。
本文基於「中國水風險」發布的報告《中國瓶裝水——繁榮還是蕭條?》撰寫而成。該報告系劉虹橋為「中國水風險」撰寫的深度調查報告。報告近距離審視了中國快速發展的瓶裝水行業面臨的缺水和政策風險。報告全文參見此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