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麗龍禁不禁?】保麗龍的逆襲 失去方向的禁用政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保麗龍禁不禁?】保麗龍的逆襲 失去方向的禁用政策

保麗龍禁不禁?系列報導一

2015年12月29日
本報2015年12月29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炎熱的南部,保麗龍外帶飲料杯的使用率始終高居不下。保麗龍惡名已久,也因此,2012年台南市宣布率先禁用保麗龍杯時,各界都大聲叫好。

完美的路線圖是,禁用風潮一路從南往北吹,進而全國下令禁用,之後再擴及保麗龍免洗餐具、生鮮托盤、養殖漁業用的蚵棚等,讓「萬惡」保麗龍從此退出台灣。之後,就是要限制所有一次餐具。但事實上,這計畫不僅數度卡住,甚至有走回頭路的危機。

台中市召開禁用保麗龍公聽會後就沒下文,而今年11月台南市議員甚至一度提案要恢復使用保麗龍杯。背後的原因,在於被逼到底的保麗龍杯業者開始跳出來喊冤,他們表示保麗龍的罪惡與其他材料並無二致,甚至更「環保」。

保麗龍認知  是事實或是感覺?

保麗龍的缺點,人人皆知,以下將受訪者說法分成四大類:

保麗龍有什麼缺點呢?製圖:何沛怡。

  1. 回收:「很難回收再利用」、「回收效率差,不像到處有紙類回收處」。
  2. 有毒:「可是感覺燒了有毒」、「不好分解,有毒」、「有毒、太熱感覺會放毒」。
  3. 污染:「不能分解,萬年存在」、「保麗龍分解的顆粒容易污染環境,不易清除」、「容易碎裂、回收困難」。
  4. 替代材質:「比紙類製造跟再生過程易造成汙染」、「不是有塑膠盤,為何還要用保麗龍盤?」

上述評論,有事實,也有印象;有制度問題,也有消費者問題。在談保麗龍禁不禁之前,我們真的認識保麗龍之「惡」嗎?

Q1:不能回收?  
A1:可回收但回收環節出了問題

首先,保麗龍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保麗龍容器背後就有6號塑膠回收標誌,環保署網站也明確指出,「包括塑膠及紙製碗、盤、便當、泡麵碗及使用量也相當可觀的保麗龍生鮮托盤等,經簡單清洗後,交給清潔隊的資源回收車,或超市等回收點。」

保麗龍佔很大的體積,回收運費成本高。圖:高月清提供

保麗龍佔很大的體積,回收運費成本高。圖:高月清提供。

但保麗龍有「不能回收」的印象並非空穴來風。曾有民眾反映,「我們縣市不收保麗龍」,「超市歐巴桑說那個不能回收」,甚至從清潔隊員聽到:「這不能回收,丟掉就好」。

這固然是宣傳與執行上出了問題,另一方面,卻反映了回收業者對「髒、少、輕」的保麗龍興趣缺缺的真相。回收的世界與商業成本計算緊密相連。保麗龍輕,體積龐大,光是運費就不划算了,再加上髒的保麗龍處理成本高,回收後的成品售價也低,自然願意收的人就少了。


保麗龍回收後製成的聚苯乙烯(PS)粒子(左邊三瓶),依顏色區分等級。攝影:陳文姿。

反的,數量大且乾淨的工業級保麗龍(包裝防撞的保麗龍),可是A級貨。齊輝環保科技公司廠長高月清解釋,回收商需要花錢才能買到A級保麗龍回收品,但較髒的B、C級貨則反過來,回收商要收錢才願意代處理。

回收商賺什麼?大隆保麗龍公司董事長莊義隆表示,保麗龍回收不須水洗,經機器熱熔就可製成PS塑膠粒。回收的PS塑膠粒價格隨石油價格波動,每公斤價格約26 ~33元。(2015年12月)

Q2:燃燒有毒? 致癌?  
A2:衛福部:正常使用下不會釋放有毒物

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證實,保麗龍成分主要是碳跟氫,單獨燃燒後並不會產生戴奧辛。

不過,保麗龍燃燒過程中如果混合其他含氯的物質,就有可能產生戴奧辛。具化工背景的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解釋,如果焚化爐中有保麗龍跟食物,或是其他含氯的成分,燃燒後就會產生戴奧辛。但卻很難指證保麗龍影響比例占多少,因為,日本也有研究發現,燃燒廚餘本身就會產生戴奧辛。

謝和霖補充,保麗龍完全燃燒時會產生二氧化碳跟水,但露天燃燒時溫度不夠,就會釋出有毒的多環芳香烴。

另一個關於保麗龍有毒的說法,是指稱保麗龍會致癌。其原因是保麗龍是由聚苯乙烯發泡製成,餐具中可能會有苯乙烯溶出。李俊璋解釋,苯乙烯經動物實驗證實會致癌,但流行病學上,尚未證實苯乙烯導致人類致癌的證據。

為食品容器安全把關的衛福部並未禁用保麗龍。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曾素香表示,食藥署在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中已規範塑化劑、苯乙烯等溶出的標準,檢測時容器需經極嚴格的檢驗環境,一般消費者只要正常使用,不用保麗龍裝高溫食物或柑橘類飲品,無須太過擔憂。

清大化學系教授、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也認為,常溫下使用保麗龍的危害並不是太大。不過,李俊璋憂心國內塑膠容器業者良莠不一,政府管制可能有漏洞。對此,國內保麗龍原料商表示,為了自清已將旗下食品級保麗龍杯送SGS檢驗並證實符合標準。

Q3:萬年不化  
A3:碎裂片污染海洋,塑膠未解的課題

或許,我們並無證據指稱保麗龍容器對人類的傷害,但對環境而言,這樣的存在卻難忽視。

國內垃圾都採焚化處理,可解決保麗龍不易分解的問題,但保麗龍一旦未被回收也未被焚化,就會成為環境中永遠的痛。就是大家所說的「萬年垃圾」。

常在沙灘撿拾海洋廢棄物的環保團體,對保麗龍感觸最深。要一個一個地去把碎裂、粒狀、塊狀、散佈海灘沙丘間的保麗龍撿拾回來,簡直就是童話故事裡的惡魔大考驗。

改良式蚵棚與後方傳統蚵棚依舊散落海灘。陳文姿攝於台南。

據荒野保護協會2014年公布的海洋廢棄物報告,高雄市林園區的中芸沙灘1平方公尺的範圍內,介於0.1-2.5公分微塑膠就高達787件,其中72%均為微小的保麗龍碎片。

無論是保麗龍或是塑膠碎片都很容易吸附海洋中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以及重金屬,海洋生物誤食之後進入食物鏈,層層累積後,人類跟動物的生態均會受到影響。

海邊許多的保麗龍碎片是來自漁業使用——漁船碰墊,或是牡蠣養殖等產業所用的保麗龍蚵棚。台南市農業局正積極在解決這類的問題,宣導並獎勵回收蚵棚,並提供三種覆材保麗龍,但至今蚵棚問題仍未解決。不過,蚵棚並非海洋保麗龍唯一的來源,如何解決保麗龍回收率不佳的問題一樣迫切。

Q4:紙類跟塑膠都比保麗龍好? 
A4:有待證實

對蚵農來說,保麗龍有難以取代的優勢:重量輕價格便宜;對外帶飲料愛好者,保麗龍杯方便又保冰。「禁用」能否解決問題,或是造成另一類的垃圾?這關乎不同材質間的優勝劣敗。但不幸的,目前並沒有材質優劣排行榜,訂出排行並不容易,因為這涉及不同觀點。

以耗用地球資源的「生命週期」概念分析,紙類有砍樹與耗水問題,未必是最環保的材質;如果是以製造過程的毒性來分析,聚丙烯PP毒性較小;但就塑膠(含保麗龍)無法自然分解的特性來看,紙張又大占優勢(註1)

有環保人士提出,業者應做到100%回收,不然就不應使用。不過回收,不僅是業者的問題,還與消費者教育、回收制度、回收本益比等有關。以回收率前段班的寶特瓶為例,每年使用量約達47億支,回收率高過96%,相當於每年1億8800萬支寶特瓶流落在外(註2),而這些寶特瓶一樣有著塑膠千年不化與碎裂的諸多問題。

失去方向的禁用政策

全面禁止保麗龍杯並不難,但禁用保麗龍杯後,環保署打算禁用所有小吃攤的保麗龍餐具與超市的保麗龍托盤嗎?可以做到禁用保麗龍蚵棚與其他一次性餐具嗎?這些恐怕是個大哉問。

而禁用保麗龍後,是否只是讓保麗龍廢棄物換成其他類別的廢棄物而已?又,如果只禁用保麗龍杯,卻不禁其他保麗龍產品,恐將難以信服保麗龍杯業者。禁用政策的下一步,走的艱難。

面臨生存危機的保麗龍杯廠商,希望找出讓保麗龍繼續存在的方式。業者已自行籌組「保麗龍回收再利用協會」,主動釋出善意,11月向環保署提出廠商自主回收方案,並籌畫廣告宣導保麗龍回收,計畫以回收獎勵金提升回收率等,但環保署並未回應。

保麗龍的邪惡形象深植在大眾心中,想要扭轉就要承受莫大壓力,恐怕連環保署都不想面對,業者也只能自力救濟。(想知道其他替代材質的狀況、消費者如何選擇?請見系列報導二:哪種容器最環保? 因地而異的課題

【同場加映:保麗龍禁不禁懶人包】

※註1:紙張與紙容器定義不同,有塑膠薄膜或經浸蠟處理的才是紙容器。

※註2:寶特瓶的使用量及回收量都是以重量推估回瓶子的數量,台灣1年回收量約600ml寶特瓶45億支資料來自環保署。使用量則是依據回收率96%估算。單支保特瓶的重量及容量皆會影響估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