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4日
摘錄自2016年2月23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塑膠製品裝熱飲,會溶出塑化劑,此觀念多已普及人心,但董氏基金會今提醒,塑膠容器裝冷飲竟也有可能溶出塑化劑、甚至是另一種環境荷爾蒙雙酚A,長期食用恐影響內分泌系統。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根據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研究,77位大學生第一周使用不銹鋼瓶喝冷飲,第二周換成PC塑膠瓶,結果顯示受試者改用PC塑膠瓶一周後,尿液中的雙酚A濃度相較使用不鏽鋼水瓶時,平均增加69%。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雙酚A為一種環境賀爾蒙,化學結構類似雌性激素,雖未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致癌物質,但在體內會干擾性荷爾蒙、特別是雌激素的功能,長期過量接觸恐造成內分泌失調,影響生殖能力和孩童成長發育,並引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解釋,包括運動水壺、嬰兒奶瓶等容器,材質常使用塑膠容器7號中的PC、聚碳酸脂,遇到高溫、或是被刮到,都容易釋出雙酚A,雖然盛裝冷飲而釋出的機率較低,但如果裝的是酸性飲料,雙酚A釋出的機率便會提高。
除了雙酚A,許惠玉進一步補充,塑化劑總被認為在高溫才會溶出,但低溫也有釋出風險。根據成功大學研究,觀察71名確診性早熟的女童及29名一般女童,性早熟女童尿液中的塑化劑濃度是一般女童的1.2~2.4倍。
該研究團隊後續進行行為介入實驗,要求盡量避免接觸塑膠相關製品,例如塑膠碗盤、塑膠杯、塑膠袋、保鮮膜等塑膠容器盛裝食物,而有完整做到各項行為要求的女童,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含量呈現顯著下降;分析各項行為改變的影響,發現愈少喝塑膠杯飲料、愈常洗手,尿液中塑化劑濃度會明顯下降。顏宗海提醒,塑膠容器1號和3號,遇熱易釋出塑化劑,不僅有致癌風險,也會導致女童性早熟、男童女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