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出孩子的感覺--關於戶外的知識學習 | 環境資訊中心

等出孩子的感覺--關於戶外的知識學習

2002年04月09日
作者:陳健一 (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秘書長)

小學階段的小朋友來到戶外,感覺是先行的。尤其是「玩」的感覺出來時,孩子的專注與投入,會讓大人們側目;他們熱衷於玩沙,熱衷於和同行的孩子們追逐遊戲,並不熱衷老師提出來的資訊。

這樣的「知性之旅」,家長或許會感到無奈和迷惑;甚至質疑,這樣的戶外教學,孩子究竟獲得多少?

想說的是,來到戶外,強邀知識傳授,是不容易讓孩子真確獲取知識。除非孩子的知性習慣、好奇心能量已經積貯一定程度。

帶孩子來到戶外,我較熱衷的,不是當下孩子的知識是否都獲得,而是我提供的「感覺到知識」的環境是不是成熟?會不會被孩子排斥?孩子在當下的情境,是不是願意參與知識和現場相互連結的判斷、體會活動?

而後者,又是戶外、知識與孩子相互連繫的深度可能環結!

整體而言,我較不關心孩子是不是精確地熟記老師告知的知識,我較在意孩子的行為中,是否呈現出「感覺到知識」的表徵。如願意用判斷語言、感覺語言表達他的知識經驗。或者...

可以專心聆聽

會表示看法

能說出感覺

願意觀察逗留

願意閱讀資料...

這些表現若更細緻分析,將可以理解孩子的對於該知識「主題」的深陷程度。

通常,能夠表現「判斷」看法的孩子,對於訊息已有更深度的掌握。

假如孩子願意閱讀相關資料,也可以視做孩子已經領受到一定程度的知識。孩子除了單純回應老師的提問外,假如能夠旁徵博引有關的資訊,孩子的學習體質又更前進一個階段了。

再來,把孩子丟到圖書館、書店,孩子願意主動找資料、閱讀,甚至願意和你討論......

這時候,該是偷笑的時候了。

從孩子走進戶外,到願意參與觀察,適時回應老師的提問,表達自己的看法,到願意主動找資料,發展自己的想法......。整個過程必需經過較長時間,有意識的教學環境佈置,才可能成就,是絲亳簡化不來的。

知道知識只要強邀記憶就可以了,但是要進入判斷,甚至「把玩」知識,必需對於該類知識有感覺才行。讓孩子感覺到知識是急不來,不能快的;每個孩子的收訊節奏及個別性向不同,不適合用「一致性」及「快速度」的手段強邀幾個孩子平等式學習。這中間,需要有意識的觀察,有意義的學習觸媒催化......,並且提供多樣的活動空間,拉長時間......

再來是

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