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西寶聚落,這幾年在居民、慈心基金會與太管處合作努力下,逐漸朝有機村發展,並以黃嘴角鴞申請綠保標章,代表西寶農民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心意;過去中橫開路安置於此地的墾農第三代張羽廷在經過商場洗鍊後,返鄉接棒務農,守護環境後繼有人。
「有機耕種沒有教科書,全憑熱情不斷請教、學習。」務農三年,他說,有機耕種與其說是誰的要求,更該說這是農業該走的路!
位處海拔915公尺高山的花蓮西寶農場,曾是退輔會為安置中橫開路榮民所特別設立的生產區,之後農地放領給定居此地的榮民。早期主要種植水蜜桃、柑橘等水果,現則改種番茄、高麗菜等短期作物。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西寶農場也劃入園區內,2010年太管處結合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居民合作,推動有機耕種,當地已有12公頃有機驗證的農地。
里山一瞥
三年前回到聚落的張羽廷,跟著母親在田裡工作,在聚落輩分小,左鄰右舍都以小名「阿晴」稱呼他。剛回到聚落務農,印象中,田邊隨時都有保力達的瓶子以及菸頭,而在慈心有機檢驗項目中,其中一項就是不能有垃圾,因此他從維護田區清潔做起,常到田裡收垃圾,更嚴禁聘僱的工人在田邊喝酒、抽菸。
這不僅只是為了通過檢驗,更重要的是維繫一個宜居的環境。「兩年前,太管處到聚落放映了一部《里山》的影片,片中的水很乾淨,還能養魚,環境相當好,讓我驚訝還有這樣的地方。」阿晴說,沒想到有人做到了。雖然他認為西寶無法達到這個理想,但這幅景象已經深印腦海,成為一張理想藍圖。
阿晴家農地雖多改以有機種植,但仍保有一部分面積種植慣行高麗菜。回家第一年耕種經驗:慣行田種出圓潤飽滿的高麗菜,有機田高麗菜葉片腐爛,連蟲都不吃。從苗場買回來的高麗菜苗,不用藥、化肥就生病。有了一次教訓,他學著了解苗場作業,以及農業資材,並與固定的苗場或資材行合作。
阿晴說,有機農業比較難的是沒有教材,而且山上的經驗,到了山下可能不適用,因為病蟲害會隨著環境而有差異,「不能怪農糧署或農試所,或農校老師不教我,不是不教,而是在實務上仍需依環境活用、克服問題。」經驗的累積相對的重要,雖然相當具有挑戰性,但是吃到自己種出來甜滋滋的蔬菜,一切都值得了。
「這裡的菜真的很新鮮。」雖然農忙時人力需求迫切,幾位農民如阿珠姐、麗香姊都開放打工換宿,卻遇到在農地裡忙著卿卿我我的情人檔,讓阿晴猶疑退卻。「如果面對農事是如此散漫的態度,恐怕未來只能吃對岸進口的糧食了!」他對農事戰戰兢兢,絲毫都不馬虎,或許是這種用心,才讓種出來的蔬菜甘甜吧!
他妥善運用田邊種植的「忌避作物」,不但防止病蟲害,並可收成作為各種蔬果來源。剛回家生活時,一周得採購一次菜,現在幾乎一個月買一次就夠了!山居生活逐漸適應、熟捻,練就生活的智慧,生村機能也由「缺乏」轉而為「簡便」,不是不夠而是如何適應了。
練就18般武藝
聚落大多是榮民與原住民婦女組成的家庭,阿晴是第一個第三代返鄉接棒的孩子,對於聚落的過去並不陌生。他說,阿嬤會自己種蠶豆,賣給山下的種苗行;也種小米以及很多原住民作物,他媽媽告訴他,小時候還種過高粱,但不是拿來賣,而是自己吃。
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聚落也曾家家戶戶都養雞、豬、牛,甚至養羊,原住民也會狩獵。阿晴家也養過豬,但隨著居住環境、空間分配改變,例如栽種的面積增多了,能供牛養作為飲食的作物也跟著減少。
過去在這塊土地發生過的事情,深深吸引阿晴,巴望著有機會重現這些場景。但當他想把小米、高粱種回去,他媽媽卻認為會忙死!因為相關的機器設備都沒了,種出來也只能給別人處理,但這種感覺完全不同於過去,他因此作罷。
由於距離山下路途遙遠,聚落的農民都需具備十八般武藝,更具有備料的概念,每樣東西都須多準備,例如多幾把鋤頭、鐮刀,要能修機器、補房子。「務農需要很多工具,一定會多做準備,免得其中一樣配備出狀況,農事隨之停擺。」阿晴說,不能為了修機器或缺了器材而走一趟山路!
這道出山上農民和山下農民不同之處,農忙時是農民,農閒是個個成了水電工、建築師,連馬桶都是阿晴自己換。「在山下打通電話就來處理的事情,我們都自己動手。」
種出充實人生
張羽廷(阿晴)。攝影:廖靜蕙 |
提到返鄉務農的改變,從朋友的回饋可見一斑。「過年時朋友來看我,看到我開著機具整地或砍草,感到很訝異,認為怎麼一個女孩子變成這樣!」但是阿晴認為這些行為再自然不過了!他解釋,「這些粗重的活,我都是自己練習做,因為我認為自己會做,才能夠告訴工人怎麼做。」
這幾年種有機的心得是無論碰到什麼問題,都是可以克服解決的,只要有研究動力,無論上網問或打電話到農試所,都能取得有用的資訊;而有機栽種也不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或任何人要求,「而是農業必須走的路」。「老人家可能認為只要穩定的收入就夠了,但是我認為必須這麼做。」
很難想像三年前阿晴在台中最熱鬧的一中街和逢甲承租四個店面,經營電腦公司,也聘僱員工,每個月收入達六位數,但一場手術,使得他必須停下工作休息,在這段時間,得以看清自己的處境。他發現在茫茫城市中,找不到信任的人足以委任處理事務;3個月時間錢不斷流失,在還沒完全賠光之前,他毅然變賣資產返鄉。
這股創業熱情,如今投注在家鄉的農地以及環境上。有一塊自己的田可以善加利用,讓他覺得生活充實。「我的朋友也許收入比我好,但我可以決定自己未來想過的生活。」他以此為自己的選擇下註腳,也為永續的西寶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