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流浪的行旅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行旅

前言—流浪的行旅

2006年07月24日
文字/攝影 :范欽慧(國立教育電台製作主持人、影像工作者)

我渡海而來,在落日的岸邊佇立,或許是因為夕陽太美,或許是感受到遠行的孤獨。過去這兩年來,我已習慣打包,這個陪著我上山下海的大背包,長久以來都在家門口等候,這是它最適合放置的地點,配合我隨時的出走。有無數個日子,我揚起風帆,駛離了我的廚房與客廳,暫別了孩子騎腳踏車的中庭。我重回海上,在流浪中繼續尋找故事,尋找另一個起點。

有時我覺得自己是個天生的水手,因為我從來不會暈船。其實,從小我在台北都會中長大,對海洋一向陌生,記得有一次學校遠足,我們來到了一片海灣,老師再三叮嚀我們不准在這裡拍照,我偷瞄著遠方的綠色軍營,那時很多事都得偷偷來著,偷偷聽著對岸的廣播節目,偷偷地跟男校聯誼,偷偷地跑到海邊玩。後來我對海洋的記憶,只停留在從沙灘撿回來的小貝殼裡,那潮水載來的彩色寶螺,偷偷地淪為我私密的蒐藏品。

多年後,我因為工作之故,必須跟海洋緊密的接觸。如今,身為一位母親,我深刻感受到海洋與孕育生命的奇妙關連,試想,你我的血脈還留著跟海水一樣的鹽度,而我們用十個月的懷胎孕育,溫習了幾億年來生命演化的歷程,那由海洋走向陸地的奇妙歷程。其中的生命力,深深觸動著我,也因為在海上流浪的過程中,見證了海洋所面對的困境,讓我心疼於那份失落的尊重與珍惜。於是,我決定公開所有海洋帶給我的震撼,並且希望這些內容,也能讓我們的下一代理解與感動。這一系列文章,是我在《國語日報》科學版開闢的「台灣水噹噹」專欄,總共有20篇與海洋相關的主題,包括了海洋生態之美,海岸公共工程的省思,討海人的故事,海洋科學的研究、海洋與社區保育、海洋永續之夢….其中也記錄著我過去這兩年來所經歷的軌跡,我期待這樣的內容,能為台灣的海洋教育提供些許養分。

流浪,在壯闊的旋律中出發,我喜歡讓浪花襲身,去貼近一份冒險的勇氣與決心。這是海洋的告白,也是所有台灣人應該學習的功課。若無領會海洋所帶來的豐美與堂奧,我們就無法以海洋的意志,去面對各種波濤起伏的考驗。海洋,讓我們更深度的自我認識,生活在海島上的我們,海洋精神應該是我們集體形塑的靈魂,船已起錨,我們將繼續在大海的脈動中行旅,在波逐流浪間去尋求更多生命的啟示。 

※ 本文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作者

作者

范欽慧

自然筆記」節目主持人,「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對大自然聲音充滿好奇,喜歡錄音,也想更進一步了解生物相關知識,於是把鳥類和昆蟲的聲音錄下來。從1997年錄音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