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公聽會談環境治理監督機制 民間:參與決策過程更重要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立院公聽會談環境治理監督機制 民間:參與決策過程更重要

2016年07月20日
本報2016年7月2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六輕公害、爐碴再利用如何去化、高雄石化工業、中部地區空污問題等環境治理難題,是否能如環保署署長李應元在就職時所提出「建立民間團體、司法單位及政府部門的環保鐵三角」來解決?

立委吳焜裕、陳曼麗與看守台灣協會20日下午舉行公聽會,拋出如何「建立具公信力的獨立第三方公正監督機制或平台」的問題,希望尋求解答。

攝影:賴品瑀。

如何建立具公信力的獨立第三方公正監督機制或平台?立委邀各界討論。攝影:賴品瑀。

雖然在公聽會中經濟部工業局拋出,也許可以就從爐碴管理開始試辦的意見,不過在建立民間公正第三方監督機制上,除了產業界認為「滯礙難行」,質疑民間第三方是否擁有專業與權力參與監督;學者與環團也認為,要談第三方監督之前,更該在前端有風險評估、公平的溝通,否則監督淪為「一種溝通方式」,甚至也只是為了說服反對者罷了。

蔡英文政府上任以來不斷標榜「溝通」,但溝通中如何得到信任或公信力,卻仍未得到解答。此次吳焜裕、陳曼麗提出,在政府部門與業者自主管理之外,業者應拿出企業社會責任,支持民間團體對其的監督。

以受到國人關注的爐碴為例,劉志堅指出,在目前的三級品管制度中,第一級是業者自主品質管制,第二級則是地方主管機關品質保證,而第三級是中央主管機關的品質查核,當中卻缺乏了公正性的第三方監督。

劉志堅舉例,如業者機構中的獨立董事、公證人、公證單位、司法體系,或是經過標檢局、環檢所認證的檢測機構等,都可以是第三方公正監督單位。而在他的想像中可能的機制或平台,可以是由成立官方為主體的第三方,如環保署的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或建立環評專業服務單位等;或以公私伙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的模式,循公共民營合作制,開放並接受監督;或是比照消基會,成立以環保團體為主體的環境監督基金會。在其中,環團要提高專業能力,業者則要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政府的角色則是建立政策與機制,並負責協商業者與公正第三方的進行監督。

經濟部工業局表達願意讓爐碴管理來試辦公正第三方監督機制,但產業界以「監督已經很多」「我們也是有決心做好」表現了較為抗拒的態度,全國工業總會副理事長林明儒直說,將會滯礙難行,更質疑何謂第三方?又是否有足夠的專業,或是否能得到調查權的授權?

工業社會走向風險社會  單學門的專業已成「old school」

而學者與民間環團,則普遍認為比起第三方的監督機制,目前的爭議卻往往出現是在前端的決策與審議,而現有的機制又到底有出了什麼問題,是否第三方監督機制就能避免?

「爐碴影響空氣、土壤、進而影響食安、健康,最後經濟。」以此說明風險管理有跨界的特性,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周桂田提醒,人類社會不斷有巨大的改變,需要有新的風險治理典範來因應,傳統的風險評估多有單一領域、狹隘科學架構的問題,而新興的風險治理與評估,卻是有高度跨界的特性,讓單一科學主導的專家政治反應不及,但更應該強化社會、經濟、人文、倫理的評估與公眾參與,這樣具有多元、社會參與的審議程序,才有足夠的正當性。

周桂田更指出,包括核能、基因、光電、資訊等新興科技,社會系統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更牽涉到不同價值選擇的判斷問題,已非單一學門可以解釋與決定。周桂田引介歐盟目前的倡議,認為在風險決策上,應該朝向多元、常民知識,打破傳統壟斷式、單一學科式的風險評估,不再僅限制在科學的觀點。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更直接以「old school」稱呼舊有「尋求有聲望的專家學者,透過他們來得到民眾信任」的作法,認為將逐漸不可行。洪申翰指出,雖然目前的資訊公開、公民參與已是政府開口閉口都在講,但往往許多政策仍是重複走著「設計政策、公告、反彈、放棄」的過程,原因就出在做公民參與資訊公開,背後的心態與概念到底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說服反對者要他接受,那必然會失敗。」

洪申翰認為,若是這樣的態度,那麼即便有什麼「諮詢」的形式都只是在要人接受,在要對方接受。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王毓正也表示,資訊公開、程序透明要跟其他需求的連結,溝通應該在前端就充分,否則後端的監督也只是尋求溝通的其中一種方法,若只談監督,反而見樹不見林。

攝影:賴品瑀。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攝影:賴品瑀。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