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阿里山鄒族社會發展之趨勢 (四) | 環境資訊中心
賈福相

台灣阿里山鄒族社會發展之趨勢 (四)

2001年03月11日
作者:湯宏忠 (嘉義縣政府社會局副局長)

十二、關懷醫療衛生教育,鼓勵不拼酒、不醉酒、適量飲酒

原住民普遍給人一種酗酒的刻板印象,但事實上,酒在原住民社會是非常神聖的,只在祭典的時候才可以飲用,以前只有老一輩的長者在和朋友聚會時才會小酌一番,其他人根本無法和長輩平起平坐,更不可能喝到酒。後來公賣局煙酒的出現,酒的取得越來越容易,且早期許多工作都以酒為報酬,以致後來酒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年輕人聚在一起就喝酒。

小孩在耳濡目染之下,長大也難逃酗酒的文化,終成為酒癮子,即使濫醉如泥頂多惹人厭,也沒有老闆可以管,在此無壓力之下逐漸養成酗酒文化。過去原住民到山上狩獵大多要三、五天才回家,那時候除了一些必備的生活用品之外,酒更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東西,不過當時酒的用途是在大家工作後,晚上休息就寢前聊天聚會用的,並非如現在對於酒的濫用。由於部分原住民因酗酒導引出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對家庭生活造成衝擊,由於酗酒者大多為負擔家庭主要生計之男性,由於酗酒所引起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以致英年早逝,隔代教養及單親家庭比例偏高,使得原住民女性在成家之前必須考量男性是否會有酗酒的習慣。

酗酒的問題進一步使得原住民女性,紛紛外流嫁到外地而不願與族裏的人結婚,加上在平地可以獲得較好的工作機會,造成未婚原住民男多女少,部落裡男性原住民娶不到老婆的現象比比皆是。

以阿里山鄉為例,因地廣人稀,醫療資源不足,原住民普遍因生活習慣不正確,致慢性病罹患率偏高,其中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佔阿里山鄉十大死因第二位,與原住民生活型態、嚴重酗酒等不良習慣有關。

嘉義縣衛生局八十七年度委託嘉義市聖瑪爾定醫院,針對阿里山鄉盛行之肝病及痛風情況,實施全面篩檢時,發現阿里山鄉原住民,罹患高尿酸血症盛行率高達52.56﹪、脂肪肝48.59 ﹪,B型肝炎34.13 ﹪、C型肝炎22.22 ﹪,同時罹患B型及C型肝炎6.26 ﹪。由此可見阿里山鄉住民罹患C型肝炎、B型肝炎或同時罹患B型及C型肝炎,三者盛行率合計高達62.61 ﹪,相較台灣地區成人中帶有B型肝炎約15-20 ﹪,C型肝炎約1-2 ﹪偏高許多,究其原因實與原住民酒精濫用嚴重有關。

生活苦悶是造成族人嗜酒原因之一,原住民處於傳統與現代的社會轉型期間,適應能力遭受挑戰,有些人藉酒消愁,造成酒後肇事與罹患肝病、痛風比例日增,健康情形每況愈下,對整個族群未來發展,已成為一大警訊,值得重視。為此呼籲大家中午禁酒,晚上節酒,不拼酒、不醉酒、適量飲酒,一來提醒大家愛護自己身體健康,二來避免影響工作效率,希望大家起而效之,共同為原住民族群發展振奮努力。

十三、為鄒族 (Tsou) 正名喝采

八十七年十一月六日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華主委加志,親臨阿里山鄉達邦,正式宣佈「曹族」更名為「鄒族」。

世居嘉義縣阿里山山麓、高雄縣三民及桃源鄉以及南投信義鄉的台灣原住民,在文獻資料上一直有兩種不同的族群名稱,其一為「曹族」,另一為「鄒族」。官方及早期的學術研究資料用「曹族」為主,而近期的學術報告、媒體報導和民間著作則以「鄒族」為正統。這兩種稱呼同時使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並未產生大困擾,但是最近政府與民間對台灣原住民生活福祉之重視,規劃了許多探討、研究、整理、補助等原住民工作,在文件資料中,「曹族」與「鄒族」混用,一而曹,一而鄒,產生了不必要的混淆。

「曹族」與「鄒族」均為族語的譯名。這個族群自稱為「Tsou」 (羅馬拼音) 音為「鄒」,意即人或人類的意思,也意味著這個族群有別於其它的動物,是頂天立地的人類。日人據台稱此族群之諧音接近台語「曹」的發音,後來官方及研究台灣原住民的學者均沿用日人文獻,稱此族群為曹族,所以「曹族」名稱延用較早。

正本清源,國語「鄒」的音實與羅馬拼音語「Tsou」同,而且自稱為「鄒」可以和族語原意產生連結,有豐富的文化生命意涵,所以稱「鄒族」,凸顯了鄒族歷史文化的命脈,而「曹族」之命名,乃是日人理番政策下的產物,所以阿里山原住民是「鄒族」而不是「曹族」。

結  語

綜上所述,希望透過農業經濟條件的改變,與朝向觀光發展的具體措施,結合鄒族傳統文化傳承等方式,來帶動原住民生計改善,而道路交通等公共設施的完善是必要條件。同時,原住民教育上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鄒族原住民教育的問題,深切的影響原住民人才的培養,與文化傳承的工作,我們希望在有關於原住民的相關議題上能從宏觀的角度予以理解與重視。

筆者曾匆促之間奉命代理阿里山鄉鄉長職務,初步認識阿里山鄒族原住民社會、政治發展與傳統文化,為面臨嚴重的觀光農業發展,及人才培育與文化傳承工作困境,而深懷憂慮,希望藉此報告,進而促進興革,雖然工作艱難無比,但亦是我等關心阿里山鄒族原住民今後努力的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