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糞海膽 可望人工協助自然復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馬糞海膽 可望人工協助自然復育

2016年09月07日
摘錄自2016年9月6日中國時報澎湖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今年夏天爆發澎湖馬糞海膽遭濫採危機,澎縣府展開搶救大作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士海膽專家趙世民獻策計畫製作受精卵,以人工協助自然復育。他強調,這是最低成本、最少干預、最有成效的自然方式,

澎湖馬糞海膽年年遭濫捕,今年更嚴重,地方海洋保育團體海底資源普查,結果接連在幾處海域看不見海膽蹤影,緊急發出海膽恐將滅絕警訊。

保育團體總動員,建議全面禁捕、或限制採捕總量、或限制採捕海域範圍,同時要求盡快設置海膽復育基地,再造海膽繁衍新生機。

澎湖海洋保育志工隊長陳盡川表示,長期監控海洋生態發現海膽確實有逐年減少趨勢,尤其海膽生命週期短,數量要多才會繁殖生存更快。

他說,澎湖北海、草嶼、貓嶼、花嶼、鎖港、烏崁、龍門等海域,甚至是保護區國家海洋公園南方四島,只看見少量海膽侷限於小區域,大部分水域幾乎沒有海膽。

針對海膽區域性特性,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士趙世民計畫製作一批多樣性基因的馬糞海膽受精卵,暫時放置於室溫的烏崁海膽保護區及控溫種苗繁殖場兩處,以異地實驗方式觀察成長變化,待時機成熟再放流。

計畫是利用人為協助取精卵受精後,讓它成長至可自行覓食的浮游蟲期,再結合海洋原有自然產房策略增加幼生膽生成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