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復育 | 環境資訊中心

人工復育

2023-06-27 09:58
6月26日 以養殖取代殺戮 澎湖馬糞海膽突破完全養殖技術 每年7月1日澎湖馬糞海膽開放採捕,就是大屠殺日,因此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種苗繁殖場積極推動完全養殖技術,嘗試箱網養殖人工復育,飼養半年長成至直徑12-15公分體型,生殖腺飽滿...
2021-03-10 10:55
台東縣政府和海洋委員會合作,去年在富山漁業資源保護區放流51顆硨磲貝,經過1年的復育,目前存活47顆,存活率高達9成,且大小也有到30幾公分。縣府農業處長許家豪說,台灣目前有在復育硨磲貝的就是澎湖水試所,去年有委託他們來協助台東,做一些岸邊...
2021-01-28 09:58
國家海洋研究院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藻磚方式,針對食品重要原料的台灣原生種冬青葉馬尾藻,成功完成人工復育,並榮獲「馬尾藻採苗取樣裝置」與「馬尾藻育苗養殖裝置」2項發明專利,有助建立大型棲地復育,開發經濟價值。 國海院助理研究員周立進...
2019-07-03 22:35
據報,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經搶救性保護繁育,成功復育有著「鳥中大熊貓」之稱的綠尾虹雉12隻,2019年共成活7隻,實現籠養種群翻一番的目標。 綠尾虹雉是中國特有的高寒珍稀雉類,僅分佈在中國西南山區。隨著人類活動強度不斷加大,綠尾虹...
2018-10-30 22:46
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30日上午,首次於澎南海域放流10萬顆小眼花簾蛤(海瓜子)幼苗,場長陳銓汶表示將持續研究建立穩定的育苗模式,未來除辦理人工放流外,亦將委託專業學術單位進行資源調查與放流成效評估,除建立基礎研究資料外,亦可有效提升放流效益...
2017-10-25 22:29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為挽救南海生態浩劫,在南海種植了約10萬平方公尺的珊瑚,2016年底播種的珊瑚斷枝成活率約75%。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組長黃暉, 2002年在南海第一次下水,統計...
2017-10-03 02:42
高市「金牌農村」大樹龍目社區復育螢火蟲,歷時三個月營造自然棲地,台灣窗螢從10隻變成200隻,昨社區居民一同野放幼蟲,獻上祝福歡迎回來,預期明年螢光再現,這是全國首度社區手造螢火蟲秘境。 龍目社區居民為尋找小時候回憶,市府農業局委託特...
2017-06-06 09:00
台灣的最後60隻白海豚,由於棲息在台灣西部沿岸與人類活動衝突多、因地形因素與其他地區族群沒有交集,這些危急的狀況,讓牠們2008年被列入野生動物紅皮書最高保育等級的極危等級(CR,Critically Endangered),僅次於「絕種」...
2016-11-15 10:23
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眉溪及南山溪近十年歷經多次風災侵襲,溪流樣貌改變,孕育豐富生態的水岸濕地也消失殆盡,部落居民最近在眉溪河岸重建濕地生態,也是鄉內第一個進行人工復育的濕地,將建構七個大小、深淺不等的生態池,盼飽受洪水、土石災害肆虐的溪床再現...
2016-09-07 09:55
今年夏天爆發澎湖馬糞海膽遭濫採危機,澎縣府展開搶救大作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士海膽專家趙世民獻策計畫製作受精卵,以人工協助自然復育。他強調,這是最低成本、最少干預、最有成效的自然方式, 澎湖馬糞海膽年年遭濫捕,今年更嚴重,地方海洋保...

頁面

訂閱 RSS - 人工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