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永續發展的一種可能:環境空間觀念的引介(下) | 環境資訊中心

邁向永續發展的一種可能:環境空間觀念的引介(下)

2000年12月07日
作者:李永展

三、他山之石

(一) 歐洲經驗

以環境空間為主軸所發展出的永續歐洲運動,已經在行動及研究範圍上涵蓋歐洲30個國家生產與消費上的議題。其推動過程大致上可劃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1994)對歐洲大陸在邁向2010年目標年時,永續的生產和消費進行全面性的瞭解...第二階段(1995)以國家層次為主,並以第一階段所完成的手冊為評估的標的,以確保各國所估算之環境空間都符合方法論上的一致性...提出縮減永續鴻溝所面對的問題與實踐的可能性。第三階段(1996)整合歐洲各國研究的成果,進一步地將議題擴展為所有的國家和歐盟...

為了達到永續發展的策略必須包括(鄭益明、李永展譯,1999;FOEI, 1995):

1.建立資源循環系統:儘量進行資源再使用與再循環的重複利用,例如可回收的包裝、二手貨物、建築材料與組件的再生利用、及電子零件的再修復。

2.減少化石燃料的能源生產:必須減少能源使用量大的部門。能源稅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3.改善貨物品質:使用耐用的產品、避免使用稀有或有毒的產品。生產易修理、可拆卸及可重複使用的產品,產品的生命週期必須被檢測。

4.減少交通運輸:生產必須盡可能的接近消費者,避免不必要的旅次產生。

5.農業革新:減少農藥輸入履行生態原則減低害蟲的侵害。

然而,目前的環境政策只能算是永續發展的第一步,許多案例顯示,持續成長的資源消費量,導致環境的改善的正向回饋往往被污染的增加抵銷。也許在該國境內,環境是變得比較乾淨,但就整體而言,可能僅是將汙染出口轉移至其他國家,尤其是出口到貧窮國家。

(二) 台灣作法

第二屆全國民間生態保育會議由全國18個加盟團體組成的生態保育聯盟,在1995年12月第23次例會中,決議呼應歐洲地球之友的行動...積極推展「永續台灣」運動,並以「環境空間」的觀念來界定永續性(Sustainability),在1997年6月出版《走向永續歐洲》一書,作為環境空間初步觀念的引介...嘗試以「永續荷蘭行動計畫」為藍圖,以西元2010年做為近期目標,以西元2050年做為目標達成年。並由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投入台灣環境空間的估算過程與討論,本階段的目標在於進行台灣環境空間的估算...草擬永續台灣行動草案中的各階段任務及目標:包括第一階段:確立目標...﹔第二階段:先期試驗...﹔第三階段:短期目標...﹔第四階段:中期目標...

一、 邁向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以環境空間作為檢視台灣邁向永續發展的可能,可從環境、社會與經濟三個向度進行探討。

(一) 環境向度---海島國家的特質

台灣在地理上屬於島嶼海洋區,亞熱帶的氣候,高溫多雨,伴隨著台灣上百條的河川與上百座的山岳,孕育出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單位面積的種數而言,物種密度是全世界最高的地區之一。此外,由於地質年代地理與氣候的變遷,使台灣遺留有諸如櫻花鉤吻鮭、台灣山椒魚等極具學術與自然景觀的冰河孑遺物種...

因此,在環境空間的估算上,例如陸域資源部份,許多評估項目係為環境空間目標值的最低標準。在考量台灣環境的特殊性,其中某些評估項目均有需要進行檢討與調整...

(二) 社會向度----行動網絡的連結

因為永續發展涵蓋面向甚為廣泛,再加上政治和社會生態也錯綜複雜,因此,我們只能利用前瞻性的政策指標來推動國家未來的發展,只有在2010目標年前達成真正消費減量的目標,永續發展才有進一步實踐的可能...如果國家沒有誠意推動永續發展,地方的行動往往就會被削弱,或是只作口頭上的承諾,實質措施付之闕如...從歐洲過去推動環境空間的實施經驗看來,與各政黨與利益團體間不斷的公開討論是必要且必須的過程...

(三) 經濟向度---貿易導向的經濟體質

台灣經濟在以出口導向為主要策的發展模式之下,創造了1960年代以來對外貿易的擴張和外匯存底的快速累積,台灣的產業結構也因此迅速產生變化...過去我們認為土地是固定財不可移動,但是透過自由貿易的交換過程,土地成為商品,進出口之間的差異造成土地資源挪用的情況發生,然而這樣的自然成本卻往往未受到重視,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環境空間對於進出口土地的估算,能提供台灣在追求貿易成長的過程中,另一個思考的空間與發展的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