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看-環境指標的政治學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左右看-環境指標的政治學

2001年01月09日
作者:王浩棟【左看】;作者:周思平【右看】

【左看】毒魚危機?漁業危機?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所公布的水產毒物殘留量報告,再一次衝擊體質本已不佳的台灣漁業。環保團體採取高標準指標,製造環境危機,早已是慣用的手法!問題是,這樣的環境新聞所凸顯的,到底是怎樣的危機呢?



誠如基金會秘書長劉銘龍所言,這次調查顯示的「毒魚」來源,多數是來自大陸的走私貨。雖然環保人士倡議,嚴格取締與監控來路不明的魚貨,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但是卻無人過問台灣為何有如此猖獗的魚貨走私呢?其實,除了養殖漁業以外,台灣的沿岸與近海漁業,由於漁場的過度濫捕,蕭條的景況已是不爭的事實。台灣漁船充當魚販到大陸沿岸買魚,回台販售的傳聞,也是公開的秘密。近年來,大陸的工業化所造成河口海域的嚴重污染,想必轉嫁到這些魚貨身上。如今爆發毒魚風暴,漁業從業人士或紛紛吞食魚肉,以示魚貨無毒,或走告官府,抗議環保團體無理,聞來實在令人鼻酸。



整個事件,與其說是消費者權益的危機,倒不如說是漁業界長期以來,隱而未現的結構性問題。再說,主管機關實在不該只是陪漁業代表陳情抗議了事做罷!而是應該嚴肅地想想,該怎麼解決台灣漁業走私這個根本性的問題。畢竟,這個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而不會自動消失!



【右看】儘速建立可信賴的環境指標



又是環境指標惹的禍!日前,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與清大學者聯合公布了台灣魚類的有機氯與農藥殘留量報告,造成魚市滯銷,漁民損失慘重!農委會漁業署指控環品會的標準過於嚴苛,而環品會則回以高標準,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一則為漁民喊冤,另一則為消費大眾把關,問題都出在環境指標的高低取捨。



環境指標,雖曰客觀的科學標準,總還是人在做最後的判準。爭執的雙方雖都握有所謂的國際標準,一為聯合國的標準,另一則為澳洲的標準,但是卻都未說明為何兩種標準可以相差到上千倍之譜。這個事件凸顯了環境指標是可以操弄的,既是如此,民眾如何確定何者才是值得信賴的呢?其實,這正說明了長期以來台灣是缺乏一套自主性環境指標的。聯合國的標準低,澳洲的標準偏高一定有背後的政治經濟考量,而台灣的標準卻總是跟著不同的情境流動,不管是官方或是民間這種隨興式的環境指標操作,隨著大小三通以及加入WTO後的情勢,將會越來越經不起挑戰!



這次的毒魚事件,容或造成漁民損失,魚市慘叫連連,但如能藉此建立起一套值得公信的台灣水產安全的指標系統,未嘗不是塞翁之福!







 

 

本文摘自易達網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