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核四再評估會議系列二~核電的安全與風險? | 環境資訊中心

記錄核四再評估會議系列二~核電的安全與風險?

2000年09月29日
作者:廖雲章 (立報記者)

隨著核四評估會議逐漸進入狀況,場內與場外的角力也越見白熱化。前幾天,由中國工程師學會所舉行的一場討論核電政策與安全研討會中,日本的全球能源研究所所長後藤茂核公開表示,台灣與日本都高度依賴進口能源,台灣當局對核四是否興建應理性思考。日本核能發電技術機構特別顧問石川迪夫也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拉思慕珊所計算的安全機率,表示「核能發電造成災害的機率與隕石墮落擊中人類的機率是一樣的。」

雖然專家信誓旦旦地公開為核能安全背書,不過7月7日在經濟部的第四次核四興建計劃再評估委員會議中,清大教授李敏針對「核電安全、風險及緊急應變計劃」進行引言報告後,仍舊如預期地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核電安不安全?」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李敏指出,自然界原本就存在放射性物質,估算長期低劑量輻射的致癌機率時,多採用線性假設,而不同的看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即使沒有核電廠,自然界的輻射依舊存在,居住在高背景值輻射地區(如核電廠)的民眾罹患癌症的機率與其他地區的民眾沒有差異。

李敏比較國內使用的輕水式反應器與車諾比災變電廠所使用的石墨水冷式反應器,指出輕水式的反應器因功率穩定性高,不可能發生類似車諾比災變的事故(反應器因瞬間過熱,造成水蒸氣爆炸而解體);不過,輕水式的反應器卻可能發生類似美國三浬島核電廠的事故(反應器內衰變熱無法移除,燃料融損),甚至更嚴重。

在「核電廠緊急應變計劃」中,李敏指出輕水式反應器核電廠會因為安全系統喪失功能,使得防止放射性物質外釋的多重障礙喪失機能,不過,他強調「核電廠嚴重事故」發生的機會很小,且事故的惡化是緩慢進行的」。

一旦發生事故時,緊急應變的規劃是這樣的:

  • 機組搶救-台電公司
  • 環境輻射的監測與預測-核能研究所、台電公司、清大原科中心、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等。
  • 民眾防護行動的執行-地方政府、國防部、衛生署、消防署等。

「核電的風險有多大?」

李敏定義風險是「對未來狀況的一種認知」、「風險隱含利益的獲得」。他比較了水力、火力與核能發電的風險,指出燃煤電廠與燃油的煤、油需求量與其所製造的空氣污染,而一旦發生瓦斯爆炸,所造成的傷亡人數亦為數不少。此外,他引述一份The MIT Press1993的資料,指出每年有二萬個病例感染因空氣污染所導致呼吸器官方面的毛病,而只有一個人因為輻射引發的甲狀腺病變所苦。

他強調,使用核能的風險包括微量輻射所造成的健康效應、核電廠興建與核廢料處理引發的社會對立、核電廠事故的可能性以及戰爭時可能成為攻擊目標。但是不使用核電的風險也不少,包括能源危機時,對經濟發展的衝擊、二氧化碳控制減量的問題、以及戰時能源的持續供應等不得輕忽的問題。

報告最後,李敏頗有感觸地表示,評估委員會開了四次,一次比一次的火藥味重,他希望可以化解這樣的窘境,因此他在簡報螢幕上送了一束鮮紅的玫瑰花圖片給在座諸公,希望稍稍舒緩一下劍拔弩張的氣氛。

代理主席尹啟銘還來不及點名發言順序,台北縣長蘇貞昌立刻按下麥克風要求發言。他語重心長地表示,以他曾任職屏東縣長與目前的台北縣長的身分談核能安全,不提技術面問題,光是緊急疏散措施就肯定是有問題的。他指出,位於恆春半島的核三廠的核安演習疏散居然是靠一百多公里以外的高雄旗山第八軍團的軍用卡車來載運居民,而且對外道路只有一條屏鵝公路;更別提核四廠一旦發生核安問題,平時已常塞車的濱海公路不知道要如何將民眾疏散出去。他憂心忡忡地表示,沒有替代道路的逃難方案絕對會出問題,一味談技術安全是無法安全逃難的。

立委賴勁麟則認為李敏的資料太老舊,而且引喻失當,他指出瓦斯爆炸與核能事故不同,瓦斯爆炸有一定的範圍與時間,但如果是核心融毀,將是整個世代的問題,甚至會禍延子孫。而燃煤電廠與核能電廠的比較中,李敏提出的都是舊的燃煤廠資料,目前的情況已然不同;此外,在不使用核能發電的風險中,缺乏計算省能與再生能源的使用,結論失之偏頗。

李敏認為賴勁麟對他的報告批評斷章取義,希望全文上網以訴諸公鑑。代理主席尹啟銘徵求委員意見,表示所有資料將全部上網,公開資訊。

原能會主委夏德鈺補充,「輻射防護法」已送至立法院,同時配合游離輻射的防護標準,台灣跟美國相差不多。輻射防護的原則,避免接受不必要的輻射劑量,日本是地震多的地方,日本的電廠大部分都是0.4左右,緊急應變多已嚴重核子事故模擬,多半是爐心融毀,事故程度不同。

廖本達對風險提出意見,民眾只注意後果,風險是主觀的,科技的進步會有風險,不能走回頭陸,透過技術的精進、人員的訓練,以法律規範,不是一位強調後果的嚴重性。火車、飛機都有風險,認同民進黨團的提議,提昇原能會的功能與定位。車諾比與核四的機型不同,如果是一樣,也會抗議。

鄭清龍(代王塗發)抨擊李敏「哪裡不死人的心態」p8,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安全,風險隱含利益的獲得。大家都只是「事後諸葛亮」,埃及尼羅河的亞斯文水壩對生態的傷害,沒有被提及。民眾只關心風險,不管是什麼型號。質疑損害賠償法保障人民還是台電?賠償上限42億,保障台電發生核能危險時不至於破產。林信義6/20對立院表示沒有核四危險時期供電緊能維持四五天。

徐光蓉科學不一定是無誤的,美國有過報告80公里的範圍內,小孩的至言風險降低15%。指出李敏的報告有誤。作過研究指出,飄散的範圍再界定。美國在車諾保之後對疏散圈大小進行檢討,但我們完全沒討論,是否有足夠的食物,除污的問題、遷徙的問題。19912蕭萬長曾邀請美國專家評估來台,一場每二年作太少,應一年一次,越真實越好。不知道過去的評估是否只是表面功夫。

李敏認為被大家斷章取義,要求回應。

鄭先祐(代張國龍)出席,經濟災難,為安全而付出的代價。美國有65作79機組其中30座因安全因素而停工,安全一律對經濟的傷害由上百億到上千億,核電越來越貴,提昇安全考量則經濟負擔越重。台灣不虛疏散計劃與居民同意即可興建,美國則需要。美國的疏散範圍(30)台灣5公里,評估經濟問題。

林俊義曾親身至車諾堡的經驗,車子走了三小時,沿途景象印象深刻。對李敏的報告相當失望,無法把自身的身分看清楚,是研究人員還是一般報章雜誌的報導,沒有出處,在科學的文章中,不應如此。那是保險公司在做的。損失不只是這一代,還有後代的子孫。

李敏認為這是科普的文章,一般人都可以懂,所以不需註明出處。

董教授ICRP是學術單位,行政必須多方考量。

張武修針對ICRP沿用問題,德國比ICRP更嚴格,因為更關心,IAEA會員國一百多個,溝通更困難。生物學上輻射產生的癌症與化學性產生的癌症不同,游離輻射產生的細胞傷害,十代二十代會有新的突變,並非完全無害,ICRP不容質疑。

中場休息

陳博志提出反核團體對生命的估算,有沒有結婚的生命長度比核能影響更大。台灣婦女的乳癌罹患率每二十個人就有一人,癌症不斷上升,有沒有核能都一樣上升。

吳再益認為車諾比爾事件是設計不當所致,日本是唯一一個遭到原子彈洗禮的國家,至今卻發展成屬一屬二的國際城市。一億二千萬的保險費,一年一萬二美元的收入,代表一人要賺三百年,以本國賠償上限只是隨著環境改變,保護全國老百姓才是主要的目的。

梁啟源對地震係數與輻射防護提出意見。日本受過核爆災害,至今仍積極發展核能電廠,值得考慮。王榮德提出原能會的定位不明,要求立法機關確立定位。

賴勁麟提出各國停機的次數,核電的技術仍有許多難以控制的人為因素影響,緊急狀況下人員的應變能力,台灣的應變能力有無計劃,過去的應變與停機、跳機的狀況有無評估,值得關注,卻都沒有被提出。台灣的核能控制能力頗受質疑,是國際核安孤兒,無法參與IAEA,核災變、相互支援,無法連結國際核能安全系統,如果繼續發展核電,安全問題該如何解決。如此,台灣有資格發展核電嗎?

夏德鈺提出三浬島發生前,10的負四,之後進行了許多改進,進步到10的負五次方,設計與人員訓練都做了很多改進,核能界自此吸收許多經驗,安全性增加許多。未來會考慮每二年座一次核安,核一核二場的道路過去差很多,拓寬後好很多。

施信民說,不同意李敏描述的現象與模式,車諾堡還是人為疏失,為了測試功能而疏失,因為核能電廠無法上升下降功率。台灣用的不見的比較安全,平均每年還是要跳機一次,機率少不等於不發生,軍隊演習打壞輸配電線。核能電廠會在戰爭時成為彈靶。應將所有的經費、安全體系、救災體系(疏散、交通)、清理體系、核廢納入考量,才是真正的成本。

鄭先祐表示,DNA的影響無法評估,生殖細胞、骨髓,自然環境就有輻射,再加上人為輻射,更添加風險性。

北縣副縣長林表示,不安全的話再多經濟價值也枉然。

廖本達認為IAEA提供標準,是否為委員無所謂。美國對車諾比的設計並不知情,被請到CIA判斷機型,全民的利益,風險自然由全民承擔。以美國專家的身分提出經驗談。

林俊義說,陳堂高曾提出:「抱核能比抱二個女人睡覺安全。」強調核能施工安全的問題,火災的發生無法防止,核三停工十四個月。1989年美國EIA為何似的公共評估:貢寮地區人口過多,比美國標準高過十到十一倍,且淡水水源不足、鹽寮灣生態資源不足,無法評估熱污染的影響。希望台電注意核廢四周的海洋進行污染測量,希望台電考量。

張武修強調核能的風險非自願性,不如飛機等自願性風險。小孩的發育與生長影響、白血球。

夏德鈺回應輻射屋對人體效應,原能會有長期調查,84年衛生署調查發現,無法證實暴露與癌症的關係,目前尚未有定論。核能電廠的設計對地震防火都有相當縝密的考量。

徐光蓉台大曾做過實驗,二個小時內核二場的東西就可能散到台北市,以日本過去的經驗,去年核災發生是在十二小時內後才發布,台灣必須以三十公里進行評估。

李敏再度強調,預期會受到強烈批評,希望大家的印象是輕水式的機組不會發生車諾比的事件。承認會發散,但數量多少不一定,且大自然原本就存在輻射。至於疏散範圍則各國不同,不需一定要以美國為主。

賴勁麟表示,無法加入國際的防護體系是大問題。要安全必須付出代價,未來評估核能成本相當重要,希望以1990年的標準評估核能成本。目前的防震係數只設計到0.4,但921地震後應該增加防震係數。

鄭清龍表示,因天災所發生的損害不賠償,目前法令定出上限42億,一旦發生意外,42億夠不夠?反映出的成本,都是過去所忽視的,政府補貼,扛起風險損失,一旦由台電負擔,是否能夠?要求提出內部的成本,交由全民評估。

李敏回應,強調核能發電使用與否都有風險,核四已經見了一辦,核四是一隻手中的鳥,執行就抓住了,但替代方案是空中的兩隻鳥,不確定性太多(土地、技術)

王榮德表示,OECD國家已不在興建核能電廠,替代方案一定有。越來越多證據證明,低劑量會致癌。希望達到共識:世界防護體系可以與其他國家同步。作為一個醫生,因為看得到危險。希望核四評估小組向上提升。

國營會代表表示,核一二三每年測定只有一個微西弗,比國際標準少很多,到底個人平均劑量比少好多。過去發生的火災不是核能才會發生,所有發電廠都會,等了十四個月是為了等機件。

雙方代表開始溫和的攻防戰,就安全與國際標準進行對話,都是專家、都有專業背景與數據,但是對於風險,標準則各人不同。有人認為台灣哪裡不死人,反正連自然界都有輻射,人為輻射也不是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