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濃學到GIS——美濃的地方學實踐經驗(上) | 環境資訊中心
酷玩GIS

從美濃學到GIS——美濃的地方學實踐經驗(上)

2006年09月06日
作者:鍾明光(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 )

透過點、線、面與地形資料的疊合,我們看見了一個新的社區地圖。美濃擁有豐富的客家文化發展歷史,其人文景觀、地區產業、以及自然生態資源均有她不同於其他地區特色。而這些豐厚的文化特色,同時也孕育了許多美濃的相關研究與調查:菸樓、夥房、菸葉、水圳…在過去一年進行美濃總體規劃的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最初課題,便是如何彙整這豐富的文化研究資源,並透過這些美濃地方學的累積,尋找出足以維護先人文化遺產與地方特有自然資源的解決方案。

尋找地圖的縫隙

關於地圖,沒甚麼自然的。它是一個文化的產物,是在選擇之中從事選擇的累積,其中每一個選擇都揭示了價值:不是世界,而是世界的切片、不是自然,而是自然的一種觀點、不是純真無邪,而是承載了意義與目的、不是直接,而是穿透了玻璃;不是坦真的,而是由字詞與其他符號中介;簡言之,不是如它所是的東西,而是在符碼之中。——丹尼斯‧渥德(地圖權力學)

台灣近年蓬勃發展的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史工作室,便經常繪製當地的地圖,通常是以不同於標準地圖的生動活潑方式,呈現地方的文史特性和人地情感。正統歷史所未能收納的記憶,國族空間所未能顯現的地方,都得到了抒發表現。更甚者,繪製當地的地圖成為建構社區意識的第一步,在參與式的共同繪製活動裡,認識了家鄉,也溝通了彼此。這時,地圖便是積極的表意實踐。——王志弘(地圖與地域的辯證)

當地方學遇見地方史美濃的鎮誌經驗

GIS的整合特性,讓我們能夠跨越傳統的學科領域,用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社區。美濃社區從反水庫開始,為回應運動與社區營造的需求,開始累積大量的文史資料,希望做為社區在與議題對應的著力點,透過田野調查與訪談,我們累積了大量地方學資料,也慢慢耙梳出一個美濃社區的整體印象。1994年,美濃社區透過美濃鎮誌的編撰行動,試著有系統地整合這開庄200年來所累積的歷史與智慧。而這本匯集社區眾人力量寫成的鎮誌,也成為往後美濃的社區工作者與研究者認識美濃歷史與地理的一個基礎,經由這個基礎,「以自己傳統與記憶中的某些優秀價值作基礎,美濃人才有一個阿基米德點撐起她/他們對整個資本主義以鄰為壑、摧殘環境的「無限發展」神話的批判立場及行動(特別反映在美濃人的反水庫運動)。」(趙剛,1997,『鎮誌作為一種社會運動』)

當地方學遇見地圖美濃的GIS經驗

各式的地方學資料的累積,雖然協助我們回應了各項社區的議題,但是隨著議題的擴展與多元化,整體性與統合性就越顯重要,缺乏對社區的整體看待,讓我們長期在各式議題上只能做為一個救火隊的角色——疲於奔命。這樣的困頓經驗,讓我們開始去尋找和思考,一個在地的組織要如何回應地方學知識管理與傳遞的工作?跟許多社區一樣,我們開始去畫地圖,比較大的不同是我們用電腦畫地圖,也就是用GIS整合各式資訊畫出地圖、有比例尺的準確地圖。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