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放動物是一件好事嗎?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野放動物是一件好事嗎?

2006年09月23日
作者:楊懿如(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諸羅樹蛙(圖片提供:楊懿如)美麗可愛的動物,總是引人注意,綠色的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因此成為廣告明星。牠們僅有4到5公分,小巧可愛,但有一雙大而靈活的眼睛,背部顏色為淺黃綠色,腹部白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色皮褶,非常醒目。牠們是一群喜歡在農耕地活動的樹蛙,三月到十月是牠們的繁殖期,經常在竹林、芒草叢或果園發現牠們的蹤跡,特別喜歡在雨夜或大雨過後的夜晚鳴叫,所以當地人稱之為雨蛙。

諸羅樹蛙的叫聲是高而輕脆的一連串「滴—、滴—、滴—」,乍聽之下,會誤以為是虫叫。雄蛙具有單一鳴囊,鳴囊略帶黃色或橘色,相當美麗。雄蛙經常聚隻一起出現,但分開停棲在遮蔽良好的植物體上鳴叫,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在二、三公尺高的地方。雄蛙鳴叫吸引雌蛙配對之後,雌蛙會帶著雄蛙到水邊落葉底下產大小如拳頭一般的白色泡沫卵塊。卵粒白色,在泡沫卵塊裡孵化成蝌蚪,然後藉由雨水的幫助,沖進水裡繼續完成其蝌蚪期。近年來,由於竹林等棲地面積的減少,族群量面臨下降的危機,因此不少保育團體開始針對諸羅樹蛙進行宣導保育活動,希望幫助牠們在野外快樂生活。

牠們原本僅侷限分佈在嘉義、雲林、台南等地,在1995年,以最早發現牠們的嘉義古地名「諸羅」作為其俗名,但在2006年,牠們的分佈範圍有了變化。首先在3月有人在宜蘭仁山植物園發現一隻諸羅樹蛙雄蛙。之後,翡翠水庫四崁水附近也發現諸羅樹蛙,而且族群數量不少,至少40隻以上。世居雲嘉南的諸羅樹蛙怎麼會突然出現在北部呢?顯然有人在野外放諸羅樹蛙,以為這樣可以協助保育諸羅樹蛙,增加牠們的族群量,但這實在是一種錯誤觀念。因為只要天然生態系統原本沒有,但被刻意或無意引入的物種,都稱為外來種,都會造成外來種危害的問題,例如引進病菌、競爭食物及繁殖場所、破壞生態平衡等。

但野放經常由政府作錯誤示範,例如野放蝴蝶、螢火蟲、魚苗等,上行下效,當然很難遏止。事實上,有關野放動物,有一個十分之一定律。也就是野放的100種動物中,可能有10種可以在野外存活,這10種中,可能有1種會變成像紅火蟻危害生態的入侵種。我不知道諸羅樹蛙是否會變成入侵種,但牠已經通過第一關,在野外存活,既然已經存活,要移除就很難了!

也有人認為野放就是放生,積功德。其實在沒有適當生活環境下,野放根本是放死。況且棲地破壞及環境的污染是目前台灣野生動物生存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因此只要做好棲地的保護,就是給野生動物生存的空間,動物族群量自然會增加,不需要人為的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