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博物館青少年生物多樣性俱樂部活動後記(上)
投身在環境教育的領域中也有一段時間,辦過各式各樣的營隊和活動,短則1天,長至5天,有時候卻忍不住懷疑起,我們這麼做到底能創造多大的改變?這些真的是他們需要的嗎?所投入的領域真的是這個社會所欠缺的嗎?我們所努力的一切,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這樣的疑惑總是在我日復一日的工作之餘盤旋在心中,久久不散。
2006年,承接了國立台灣博物館「青少年生物多樣性俱樂部(Youth Biodiversity Club, YBC)」暑期活動,運用暑假期間的8個週六(5天的室內課和3天的戶外課),操作由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WWF)出版的「野生新視界――生物多樣性基礎篇」教材,陪伴35位國、高中生,開啟他們關懷世界的眼睛;而我先前的疑惑,也隨著活動一天天的舉辦,逐步轉變成堅定內心的信念和無比的力量。
YBC的室內課程內容,大都來自「野生新視界」這套由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所出版的生物多樣性教材,在台灣則由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於2003年發行,並針對台灣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現況改編。這套教材的設計以6-9年級的中學生為主,主要區分為4大面向:生物多樣性是什麼?生物多樣性為什麼重要?生物多樣性現況,以及如何保育生物多樣性,並規劃33個大小不同的教學模組,實際操作執行則可以由教師自行安排。在我們的課程中,則依順安排了17個不同主題的教學模組,並穿插演講、遊戲、數學計算、推理、繪圖、討論、閱讀、角色扮演、價值澄清等教學法,讓青少年學習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同時也了解生物多樣性涵蓋的領域包羅萬象,小至每天的用餐,大至全球的經濟發展、文化保存,都脫離不了生物多樣性關懷的範圍。
誠如書中所寫,「野生新視界」運用生物多樣性的議題開闢一扇窗戶,協助各年齡層的學生探索驚奇的生命之網,同時也從科學、社會、政治、文化與經濟等不同的背景來檢視其錯綜複雜的特性。在「文化與自然的關係」活動中,我們運用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展場,讓同學們藉由分組觀察討論,提出人類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同學們了解到,原來我們就生活在生物多樣性的世界裡;在「金錢與常識」的活動中,學習供給、需求、成本與定價之間的關係,也試著去思考個人的消費行為是可以改變我們世界的;在「食物的啟發」活動中,我們藉由比較5大洲的人口密度、人口分佈與資源利用的關係,探討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其間看得到同學們對於全球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感到不平,也逐步反思個人的行為對整體環境所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在同學的眼中,開始看到關懷世界的眼神。
室內課最後一天進行了「未來的世界」課程,請同學們建構出未來理想世界的金字塔,學習人類保護環境與增進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這堂課讓同學們熱烈討論起,到底「解決飢荒」、「種族平等」、「乾淨的水」、「乾淨的空氣」、「減少國際間的衝突」、「環境教育」等這些不同的選項中,哪個應該擺在金字塔的最頂端,又有哪些應該被放在基礎的工作架構中。同學們彼此間都具有多元的思考,認真的提供自己的想法,也學習包容不同的意見,共同為小組的討論做最好的呈現。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尋求共識的團隊歷程和互相尊重的精神;而同學們也都感歎,原來要符合所有人的期望,安排大家都滿意的優先和重要順序工作是這麼困難的事!其實,在環境議題產生的同時,尋求大眾可接受的最適解決之道,也是環境教育想強調的學習重點呢!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