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博物館青少年生物多樣性俱樂部活動後記(下)
如果說室內課的安排讓同學獲得知識和概念的學習,那3天的戶外課就是最好的實務觀察課。我們去了八里的挖仔尾看各式各樣的螃蟹,到關渡自然公園學習濕地的多樣性、濕地的功能,並欣賞夜晚濕地的美景;在石門的富基漁港進一步認識台灣的漁業文化和各式漁具,同時也帶出目前日漸嚴重的海洋議題;在阿里磅生態農場裡我們觀察溪流的生態環境,也被夜間豐富的青蛙生態嚇了很大一跳,璀燦的星光則為我們的夜間觀察增添許多美好回憶。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我們學習到國家公園在生物多樣性上的保育功能,當然也同時鍛錬我們的體力(尤其是工作人員啦),因為在海拔1,221公尺高的七星山頂,也有我們的全體人員滿身大汗的快樂合照。
所有的同學都喜歡戶外課,當然工作人員也不例外,只是老實說,帶一群三十幾個孩子出門實在不是件太輕鬆的事;但是一切的辛苦在看到他們的表情後都覺得值得。最有意義的戶外課,應該是能和室內課程產生聯結、互相搭配。還記得我們在挖仔尾時,當我指著一隻清白招潮蟹,向解說老師詢問牠的螯為何特別大時,居然有很多的同學回頭來,回了我一句:因為基因多樣性!哇,當場讓我又好氣又好笑,但也覺得很驕傲。在阿里磅農場的夜晚,我們安靜地看著一隻隻的青蛙出現在眼前、樹葉縫裡躲的極好的中國樹蟾,台北赤蛙半透明的幼蛙及成蛙修長美麗的體型,斯文豪氏赤蛙善於跳躍的身影,黑黑大隻卻長得很可愛的黑眶蟾蜍,這些都成了生物多樣性最真實的教材,從同學們的眼中我們看到他們對自然萬物的感動。在工作人員氣喘如牛的爬到七星山頂時,精力旺盛的同學們早有一大票在等著我們,俯瞰台北盆地的擁擠,也同時看著一大片的陽明山綠地,同學們在這裡實際感受到國家公園等類似單位在保育上產生的實質功能。
如果這些同學看到我稱他們為孩子們,一定不會服氣;但對我而言,每一個都是珍貴的孩子。8天的課程中,第一天我們了解到,他們其中有一半不是自願前來,而是家長幫他們報名的,有的孩子只想來學昆蟲知識,有的孩子只是想來混過一個無聊的暑假,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都值得我們花時間陪伴。活動中,我們逐漸感受到他們需要的不只是生物多樣性的知識,他們需要同儕的互動,也需要有不同的學習典範,工作人員變成他們的好朋友,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聊天、午餐、談心事,也共同成長和學習。活動結束前,有一個稱之為「大頭」的同學,突然對我說:「妙妙,你們可不可以開學後繼續辦這樣的活動啊?不一定要上課或是出去玩,你們可以帶我們去海邊撿垃圾,或是去哪裡拔草,我們都很願意做的」。大頭說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附和著。現場很多工作人員都說不出話來,我們想著,也許我們真的做了一件還不錯的事情。
從對生物多樣性的學習、對全球環境的關懷,回歸到落實在地環境的改善行動,是我們期待孩子們實際產生的行為改變。在課程結束前,我們共同討論進行「服務學習」的可能,考量到開學後的現實狀況,同學們分組規劃了不同的「服務學習」任務,包括去關渡自然公園進行環境維護,到陽明山參與「生態工作假期」清理水草,去海邊淨灘,在班上製作生物多樣性的壁報展覽,在學校推動資源回收、進行生物多樣性宣導演講……年紀小一點孩子的則也希望能對自己家人推動節能省水的各種做法。從生物多樣性的課程中,學習到的不只是基因、物種和棲地的多樣性,同時也看到了改善地球環境行動的多樣性呢!
8天的課程中,有學習和改變的不只是孩子們,連工作人員都覺得收獲豐富,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有更多了解,增加對「野生新視界」教材則運用及操作的經驗,對「草莓族的青少年朋友」完全改觀,更重要的,是加強了投身環境教育的信念。如果問我,是什麼消除了我先前的疑惑、堅定了我的信念?那麼看看這群孩子,答案就在他們的身上。答案,也有無限的可能。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