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南海明珠──東沙的面紗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家公園

揭開南海明珠──東沙的面紗

2006年11月08日
作者:曾彥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位於東沙西側的「東沙島」,島上除了駐紮軍隊及巡防人員約200名外,尚點綴有零星樹種,看似生物種類不多,卻擁有我國海域發育最完整的珊瑚環礁。而這彈丸之地除了位居海上交通樞紐,也將成為台灣第一座海洋保育的國家公園,目前預定名稱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海上交通樞紐 兵家必爭之地

古有「月牙島」之稱的東沙島,位處國際航海重要的交通樞紐,是由呂宋島前往澳門、廣東船隻的必經之處,但不同於釣魚台模糊的主權之爭,早在清朝雍正11年,就已納入我國版圖。但在清光緒年間,歷經日本人佔領後大興土木、開墾資源,以及英國人提出想在東沙興建燈塔計畫之時,清廷才重視到東沙的主權問題,經過一番交涉工作後,從此確立我國對東沙島的主權。

東沙的人文與建築

歷經中國人與日本人的管理,卻因為後人進駐後,前人遺留的舊建築物即遭破壞,東沙島上並未留下各個時期的歷史建築。儘管如此,考古學家陳仲玉教授仍在東沙島潟湖北岸發現「東沙遺址」,證實了清中葉即有漁民在此作業。

南海屏障高雄市政府在民國88年設籍,設有門牌「旗津區東沙31號」於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昔日的漁民服務站)。並有公車「東沙1號」,必要時負責島上的交通接駁。由於東沙島的陸地面積狹小,加上無充足的淡水可供應,自古並無常住民之記載,目前除了駐軍及巡防人員約200名外,短暫停留者多屬漁民、工程及研究人員。

因位居軍事重鎮,在島上不難發現軍方的標語及立牌,「南海屏障」立牌,即是政府在民國78年設立,重申我國對南海之主權。到過島上的人,無不知道東沙大王廟,廟裡面供奉的關帝爺據說是乘獨木舟由海上而來,成為島上阿兵哥的精神寄託。

有限的島上資源 環礁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

東沙海岸線東沙島上資源有限,地下水位高,但鹽度偏高不宜飲用,在海水淡化機尚未設立前,都要用海水洗澡,島上弟兄每人每天2罐礦泉水,東沙指揮官回憶道。現在有了海水淡化機,一天可以製造7,500加侖,主要用來洗滌,飲用水還是得依靠台灣的運補。其他飲食方面,第一個星期可以吃到菜葉類、水果類,第二星期後,只能吃到根莖葉,曾經嘗試過在島上自己種植,但是植摘的水分與土壤則是一大挑戰,目前只有看到零星的木瓜樹。

東沙島上的生物種類並不多,但是東沙環礁卻是我國海域發育最完整的珊瑚礁,海洋生態環境獨具特色,生物多樣性高。而國內正式的學術研究調查,是從1975年開始,由 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楊榮宗教授、張崑雄教授等人,組織研究團隊,在東沙進行海洋資源調查,每年研究團隊也定期在南海地區進行調查。

東沙的貝殼沙民國91年,高雄市政府以舉辦「東沙觀光試辦團」,藉此提高東沙島的使用價值,但因船務接駁並未做好完善的規劃,以致觀光試辦團沒有達到原先預期的效果。之後,便有學者建議,在尚未完全瞭解東沙之前,不宜開放觀光,應加強學術研究。

東沙距離台灣最近的高雄要240海浬,相較於大陸140浬、香港170浬,蘊藏豐富漁業資源的東沙反而是大陸、香港喜歡捕魚之地。然而,近十年來,大陸、香港 及越南漁民在東沙環礁無所不用其極的捕撈,海洋資源被大肆破壞,加上聖嬰現象、全球暖化等各種威脅之下,極力保護東沙已是刻不容緩之事。國際重視海洋保育的趨勢,國內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也應運而生。

東沙島
東沙島全貌(圖片來源:海巡署南巡局)

東沙,由珊瑚形成的一座環狀珊瑚礁,範圍包括東沙島及環礁,面積約有八萬多公頃,大約三個台北市大。而位於環礁西側的「東沙島」,外形似馬蹄,為東沙環礁中最重要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