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技術可以說是分子遺傳學革命的附加產物,它大約起始於1970年代,然後在1980-1990年代悄然成熟。它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好處,當中比較直接的便是農業和醫學,而且隨著人們對於野生物種的熟悉度與掌握度愈高,便愈可以因著日漸純熟的基因工程技術得到實質的好處。
農業發展與糧食植物
根據資料顯示,雖然目前已知的植物物種大約有30萬種,但主要被人類拿來作為食物的大約只有一百多種,且這一百多種就包辦了人類糧食來源的90%;又其中有4種是攸關人類存活的,就是大豆、小麥、玉米、和稻米。這些植物會成為人類主要的糧食來源,倒不是因為本身有什麼特別的優勢條件,而是在大約一萬年前、人類的農耕技術開始發展並逐漸純熟的時候,它們正好就生長在主要的農業地帶,比如地中海沿岸、近東、中亞、東南亞、中美洲墨西哥等地。農耕技術的發展與糧食作物的改良是相輔相成的,當人類將技術資源大量投注在作物育種與改良的同時,該作物也會逐漸成為人類的主要食物。
雖然目前已知可以拿來作為食物的植物是遠遠超過一百種的(接近3萬種),但不代表這些在人類農業興起時、沒有生長在農業區附近的植物,在未來就不可能成為替代的糧食來源。在基因工程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些植物其實具有相當良好的商業發展價值。
基因工程技術與GMO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將適合的基因,比如耐寒、抗旱、抗蟲、生長快速等基因片段,植入目標作物的基因體中,比較起傳統的育種技術,基因工程技術更為多功能且更加即時,舉例來說,若某一段抗蟲基因可以使多種植物都表現出抗蟲特性,便可以立刻全面降低種植的成本。
基因工程技術所孕育出來的作物,稱為基因改造產品(GMO)。GMO對人體的影響,目前科學界還沒能有確切謹慎且長期的研究,因此許多的討論便會著重在對未知的不確定性,以及道德的層面上。人們對於這種新技術和新作物的害怕和抗拒心理,在千禧年前順勢搭上了「天啟預言」的便車,因而達到高峰,歐盟也約在此時(1998年)正式禁止了GMO作物的流通,英國的威爾斯王子還把基因工程技術比喻為「扮演上帝」的離經叛道之行,許多人也稱其為「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不過,GMO帶給農業的利益是全面且巨大的,單以美國來說,雖然此技術起始於1990年代,但到了20世紀末期,美國已經有一半的黃豆和棉花、以及1/3的玉米,都經過基因工程技術改良了。
GMO仍為大勢所趨
不論對於GMO安全性和道德性的討論有多少,人類一直要面對和解決的狀況都會是:如何安全的餵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這幾十億人。雖然基因工程技術有其風險,但起碼現階段來說,其利益是遠遠超過風險的。人類若要在糧食的供應上達到永續,藉助基因工程的力量也許會是不可避免的;也正因為GMO存在風險,各國的國際間貿易就必須要有積極的共同認知與政策。
於2003年由超過一百餘國家共同簽署生效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授予了了各國各自有GMO進口和管理的權力,同時也設置了「生物安全資訊交換所」(biosafety clearing house)以出版相關的政策訊息。在全球的趨勢上,人們生活的基本維繫,基因工程技術仍然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就在生物安全議定書簽署的同時,美國國家科學院與巴西、中國、印度、墨西哥和英國,一起對於GMO的風險評估提出建議書,並仍然強調有必要對GMO作更多的研究和投資。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