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食物、你... | 環境資訊中心
黃怡

基因改造、食物、你...

2000年08月30日
作者:黃怡

這則上世紀末(1999年12月9日)路透社發出的小新聞,並未出現在台灣的媒體上:一群身穿菊紅色衣服的綠色和平組織義工,躺在墨西哥灣海岸叫 Veracruz的港埠鐵道上,高舉著標語牌「停止基因修飾玉蜀黍」,他們希望當地的主管機關出示證明,到底經過什麼授權,可以把基因修飾過的玉米運進墨西哥。

新聞非常小,卻需費點唇舌解釋。綠色和平組織的活躍份子,最早是在阻止國際超強做核子試爆的,接著,大家看見他們在海上阻止捕鯨船作業,後來,阻止大的跨國企業在南極傾倒有害廢棄物,現在呢?為什麼變成消費者團體了,居然管起玉米的問題來?其實,不是玉米本身的事,而是「基因修飾有機體」(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簡稱GMOs) 在令人操心。

讀者有必要記住GMOs這個語彙,因為未來的幾十年內,它將家喻戶曉,和每個人有關。國內有人把它譯成「基因轉殖」,益加給人一種科學詭怪的感覺。說得白話一些,基因是有機體每個部份的藍圖,所謂「基因技術」,就是以人為的方式,去修飾這些藍圖,亦即使某類基因轉殖到另一種基因。為何要這麼做呢?譬如說今年大年初五,某大報很意外地,是以「我完成水稻第五組基因定序」做為一版頭題,專家認為,白葉枯病是台灣水稻極嚴重的病害,在水稻第五組染色體上有兩個抗此病的基因,解讀它的序列,有助於防治此病。

那麼你會問,既然基因轉殖(或基因修飾有機體)有這樣的神法妙用,為何綠色和平組織還反對它呢?因為,抑病基因通常來自於細菌的噬菌體,經過基因轉殖的作物,固然表面上看來品質變好了,但畢竟不同於自然繁殖出來的作物,對於人體和環境的影響評估究竟如何?會不會造成無可逆轉的災難?這些謹慎的衡量目前一概從缺,基因轉殖的作物已上市,直接販售在店頭(如某些不易腐爛的蕃茄)或做為經濟動物的飼料(如蛋雞﹑乳牛飼料中的大豆)... ,這豈是政府及製造商負責任的態度?

不僅全球較前進的環保及消費者團體,都卯足了勁兒在呼籲GMOs問題,去年(1999)WTO 在西雅圖開會之前,來自三十一個國家的兩百名科學家,還聯名向世界各國政府喊話(網址:http: //www.netlink.de/gen/Zeitung/1999/99124a.htm),措辭異常嚴厲,他們說現今的基因轉殖技術是對自然生命程序的「剝削」,不但「不可靠」,而且「不可控制」與「不可預測」,建議各國重視基因轉殖技術的相關科學調查與評量,未雨綢繆。

上述民間的種種努力,最直接的勝利是今年農曆年前(1月29日)通過的「生物安全議定書」(the 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這是全世界第一個規範基因改造產品買賣的國際協定,可是民間團體並不滿意,因為它祇針對基因改造作物(如玉米和小麥)的國際貿易,並未細列假使食品(如麥片)原料中含有基因改造作物時,是否亦須事先標明。

美國當然是生物安全議定書的最大輸家,因為它所生產的三分之一玉米、二分之一大豆,都是基因改造作物。像前面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例子,墨西哥每年從美國進口500萬噸玉米,其中四分之一是基因改造過的作物,根本沒有任何標示上的區分。經歷過狂牛症的歐洲共同體國家,如今反對基因改造作物更有法的依據了;每年它們從美國進口約650萬公噸的大豆,其中大多數用做經濟動物的飼料。

台灣的消費者或許仍未有所警覺,歐洲共同體國家的消費者對於來自美國﹑加拿大及阿根廷(三大基因改造作物出產國)的相關食品,已到了風吹草動的程度;這三個國家的農業,今年會有大失血。至於強調永續農業的巴西和歐洲國家,則遠景看好。

位居英國豬肉供給第二名的超市連鎖商「冰島」,從今年二月起,停止餵養豬隻含有基因改造作物的飼料,他們知道這已然是個消費趨勢,而不僅是一時的公共安全話題。日本最大的日清麵粉廠,也宣布從今年3月起,不再使用基因改造的玉米及大豆在它的麵粉產品中。

最早開始禁絕販售基因改造作物相關製品的,是瑞典,1996年9月,瑞典最大的食物連鎖SABA,已經嚴格執行,不讓這些製品進到它一萬個賣店中。很遺憾的,雖然台灣聲稱邁入先進國家之林,對於基因改造製品,消費者仍處於沉睡的狀態。誰來喚醒我們的消費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