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科普書籍在台灣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生態科普書籍在台灣

2006年11月24日
作者:楊懿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在2006年11月17日,由林務局支持、前師大校長黃生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基因生萬物-台灣野生生物基因多樣性保育專文彙編》一書,將研究團隊自2001年來的研究成果,以科普的方式,呈現在國人的面前。書中呈現的內容包羅萬象,包括外來種議題、基因混雜與雜交、生物技術、台灣生物起源等,探討的生物種類也非常多樣,包括紅樹林、高山植物、芒草、蝴蝶、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等,是台灣難得一見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科普書籍。

談到生物多樣性保育科普書籍,1992年由美國學者威爾森所著的《繽紛的生命-造訪基因庫的燦爛國度》(金恆鑣譯 天下文化出版)堪稱經典之作。威爾森以流暢的筆觸及抒情化的描述,配合大量的例證,佐以清晰的演化科學解釋,帶領讀者進入生物多樣性的世界,並不斷提醒讀者,繽紛多樣的生物世界已經因人類的行為而迅速消失,地球上的生物正面臨第六次大滅絕的威脅。也因為這本書,喚醒世人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視。

在《基因生萬物-台灣野生生物基因多樣性保育專文彙編》一書,也看推動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企圖心。其實台灣生態保育科普書籍並不少,但多偏重於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系多樣性的層次,例如各類印刷精美的圖鑑、各地生態特色的導覽書籍及解說手冊,廣度夠,但深度尚可加強。但是反觀國外科普書籍,經常是以內容取勝,例如在《繽紛的生命-造訪基因庫的燦爛國度》一書,全書彩色頁僅16頁,而且許多章節看起來還很深奧,像大自然的基礎單位、新物種、演化驅動力、適應輻射、生態系的誕生等章節,縱使如此,這本書曾被紐約公共圖書館評為二十世紀「世紀之書」自然科學十大好書之一。

因此,我非常樂見《基因生萬物-台灣野生生物基因多樣性保育專文彙編》這本書的出版,希望開啟台灣生態科普書籍的新風貌。因為物種保育雖然已經是普世價值,大家都認為保育很重要,但在科幻電影及小說的渲染之下,基因給世人太多的想像空間,並產生迷思概念,例如有些人認為雜交可以產生新的性狀,增加多樣性;藉由遺傳工程可以產生新種,複製新生命,所以不必擔心物種的消失問題。其實,基因都來自大自然,物種的滅絕,代表生物基因的消失,對遺傳多樣性當然有所影響。生物科技雖然對保育有所貢獻,可以協助稀有物種的復育,但由於耗費的金錢及人力相當的高,該如何做,需要專業的評估。因此,若能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本土化的素材,並運用科學的證據,深入探討台灣生物基因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將有助改善因隨意野放野生動物造成台灣生物基因多樣性快速消失的問題。

台灣過去生態科普書籍多以軟性知識、喚醒覺知為主,例如賞樹、賞花、賞鳥、賞蛙等,也引起很大的迴響,對台灣生態保育有所貢獻。但要真正落實保育,還是需要紮實的理論基礎,例如在學校營造蛙類棲地,需要先了解蛙類在人為干擾的環境如何生存,以及各種蛙類的生態需求,這樣才能設計合宜的生態池。而這些理論基礎,當然是來自學術界的研究。但由於這些研究成果常常僅發表在學術界流通的期刊報告,或以英文發表,一般民眾或民間保育團體無法獲得,也不容易理解,造成研究和保育推廣之間有所落差。期許台灣的生態學者能在研究之餘,多多投入科普書籍的寫作,和台灣民眾分享最新的發現與保育觀念。也期許台灣的讀者,要開放自己的視野,不要僅看漂亮的圖片,還要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並加以落實,這樣才能改變人類對環境不友善的態度及行為,為台灣環境永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