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動物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經濟動物

2006年12月22日
作者:楊蕙萍(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記者)

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這麼多的豬肉呢?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SPA2004報告曾經警告「採取即時措施,遏止工業化畜牧業的發展,尤其是在亞洲、拉丁美洲、美洲等已成為主導的地區更為緊迫」WSPA擔心的是工業化畜牧是否會引發下一波全球健康危機?不知道,但密集空間帶來的疫情問題卻最近讓衛生、農業單位繃緊神經。疾病管制局接獲通報的流感個案數直線攀升,而南韓上個月底爆發人畜共通的H5N1禽流感,採取撲殺政策,又引起週遭各國的緊張。空間密閉爲什麼是高危險因子,又有何種方式能夠讓人類和動物可以相安無事?

對「豬」這個動物,你的印象是什麼?

「牠很愛乾淨很愛睡覺」,「牠會發出這種聲音。」

那「雞」呢?

「雞很愛說話。」

「牠會咕咕叫。」

那看到牛你想到什麼?

「牛奶很好喝。」

以上是我們對於經濟動物的印象,養了牠可以賣錢,烹煮牠可以得到溫飽,這是所謂的經濟動物。有多少人知道牠們是如何飼養出來的?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的一個決定,如何影響牠們的一生?

從一天早餐開始,我們就和經濟動物有了接觸;不過,多數人是從市場或商店認識牠們,但科學家的眼裡這些經濟動物有不同的樣子。

這隻鷄從出生到開始就被關在小籠子這隻鷄從出生到開始就被關在小籠子,研究人員設計了一些關卡,測試牠的行為反應,牠得通過這些考驗,例如說,牠要連續啄拉環3下,才能啟動電腦幫牠打開這扇門,結果呢?鷄的本能,讓牠發現可以築巢的地方,我們再來看看後天的狀況。

在這個餵食實驗裡,請2隻雞看電視、螢幕上的雞吃著碗裡的飼料,請注意,牠們吃的是「紅色」碗裝的飼料。實驗開始,把紅色和黃色的碗放在一起,裡頭都裝著飼料讓牠挑,你猜牠的反應是什麼?

我們通常對叫做「寵物」的動物,和要吃的經濟動物是不同的方式。商人希望短期獲利,於是積極尋求改善這些經濟動物基因,為了讓這些經濟動物有更高的產值,我們通常這樣對待牠們――關在一起、集體飼養、最低單位面積有最高產值。但過度集中的問題,您不難想像。

全球有超過60億人口,隨著人類的需要,我們也同樣畜牧經濟動物,導致有10億頭豬、13億頭母牛、18億頭綿羊和山羊及154億隻雞,跟著人類一起爭奪著地球上的資源。每天各地肉品拍賣市場交易活絡,來自畜牧場的豬隻在市場上待價而沽。根據中央畜產會的資料台灣現有養豬頭數722萬多頭、養豬戶13034戶,平均每戶飼養頭數544頭,年產值568億,佔農業產值的15.38%,也佔畜牧產總產值46.53%,為農業中最大產值產業,從交易到宰殺過程更需要嚴格把關。

以新竹縣肉品市場為例,總共有6位獸醫師負責屠宰肉品線的衛生安全檢疫工作;但是,早上2位值勤、下午3位負責黃昏市場豬隻檢疫,一天只有1位獸醫師可以休假的龐大工作量,對於獸醫師對於民眾都不是件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這麼多的豬肉呢?

新竹縣肉品市場1997年爆發口蹄疫,國內豬價持續下跌;1999年底豬源減少,豬價飆漲平均豬價上探到每公斤72元;今年2-11月連續5個月則在45元的價格,甚至傳出台糖員工每個月必須強迫購買10公斤豬肉因應偏低的豬價。隨著進口玉米飼料暴漲,養豬成本提高,紛紛趕著出豬,以及開放各種畜產肉類進口,地狹人稠的台灣面臨農業轉型,消費習慣轉變的挑戰。

工業化的畜牧會不會引發下一場全球健康危機?沒有人知道。但我們對待經濟動物的方式\,卻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獸醫師檢驗人數、畜養環境管理都是問題,而我們最終要問的是:是不是願意在面對這些經濟動物時,給予更多人道思考與對待。

採訪側記

製作這個專題時,我們前往新竹肉品拍賣市場,在1997年爆發豬口蹄疫事件後,進出肉品市場人車消毒已成常態;當我們約定去了解現代豬隻養殖時,負責聯繫的人員告知農民「拒絕採訪」。進一步詢問才知道原因是「我們當天已經去了肉品拍賣市場,不適合再到農民的畜牧場,採訪流程應該是先到農民畜牧場,再到肉品拍賣市場。」對他們而言,無論是否消毒,豬隻集中的肉品拍賣市場都可能是感染源,於是我們「入境隨俗」擇期再去,不希望這樣的小疏失,影響了農民整年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