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報導,美濃龍肚國小的師生將學校傳統的種稻體驗課拍成名為《穀子.穀子》的紀錄片,召喚了土地的溫情,不僅獲得媒體及海內外觀眾的讚譽,並且感動了2位日本企業家,特地來台捐贈龍肚國小一百萬台幣,協助校方推動閱讀計畫。這則新聞引人深思,繼台南後壁鄉崑濱伯的《無米樂》後,《穀子.穀子》再一次向世人啟發來自鄉土、結結實實的生命智慧。
古人說:「有土斯有財」,放在今天全球半數國家屬糧食短缺、每天至少超過8億5千萬人處在飢餓邊緣(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組織的統計)的情形下來看,這句話的意義再明顯不過。人類必然要靠土地養活,土地才是我們最真誠的依靠,也才是最上乘智慧的泉源。但我們真的珍愛自己足下所倚的這片良田嗎?也真的從中悟出了人生的至理?
過去幾十年,台灣過度發展工業,長期的汙染使得河川變色、土地積毒,可以耕種的面積愈來愈少;加上政府對國土劃分、利用的作為始終雜亂無章,不少本為良田的土地,紛紛被變更為工商用途,甚至遭任意傾倒有毒廢棄物。有些農民為求生存,只好隱瞞土地中毒的事實繼續生產作物,或者改向山林開墾爭地,使得山地水土保持受創,一遇風災,台灣美麗的容顏就必須承受一次比一次更嚴重的傷害。再這樣下去,台灣最後將成為無土可耕的國家,倘若經濟出了問題,沒有錢進口糧食,怎麼辦?
或許正因我們不珍惜土地,也就很難從大地體悟人生的真智慧--一種認分、樸實而知足的心境,而正是目前台灣社會最匱乏的東西。當手頭的拮掘的崑濱伯充滿笑意地把拍賣冠軍米所得捐出,期能幫助更多稻農時,不少在繁華世界裏載浮載沈的時尚男女們幾乎不可置信,紛紛豎起大拇指盛讚他的情操,卻不知,對長年在土地裏深耕智慧的農夫們而言,這種在凡人眼裏了不得的事,不過就是談笑之間的過眼雲煙罷了。
移居花蓮7年餘,筆者有幸認識不少真正用泥土捏出來的朋友。他們泰半讀書不多,臉上滿布猶如旱田乾裂般的皺紋;但每一條紋路都深深涵攝著生命的靈動,單純的眼眸中則透顯著一種看盡人世滄桑後的純淨喜悅,那是千金萬鑽也換不來的豁達與開朗。最可貴的是,他們是真理的實踐者,從自然中通透了人生的起落,一步步踏實地展示著凡人只會掛在嘴邊的大道理,不時吐出的簡單話語,其啟人之深,總令我這個半生與哲學、文學周旋難解的蛋頭學者自慚不已。
倘若那些引領社會價值、有權有勢的大人們,都能踏踏實實地到田裏走一遭,感受土地的重要,深思它所啟示的道理,台灣的前途將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