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BOT風雲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阿里山BOT風雲

2007年01月11日
文字:郭志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阿里山曾是生物的重要棲地,以及居民的世代家園當阿里山BOT案浮現,大規模的國土出租與開發,究竟會為這個台灣地標,帶來何種改變?當觀光浪潮主導一切,誰還記得這個山頭,曾是生物的重要棲地,以及居民的世代家園!

當19世紀初,日本人發現阿里山蘊藏大量檜木,這座高山就以經濟林場之姿,躍上世界的舞台。在那個交通不易的年代,阿里山上只有工人,沒有遊客。在這百年之間,從日本營林所到國府林務局,太多伐木工人為謀生上山,在寒冷的山林內,創造巨額的國家利益,只換來三餐的溫飽,和一處暫居棲身的處所。

阿里山遊樂區內的傳統旅館區誰也不會想到半世紀之後,保育觀念興起,阿里山不再伐木,走入一個新的年代。留在山上林場的居民,面對林場轉型遊樂區,失去伐木的工資,多數轉向務農,少數經營旅遊業,在世代的傳承下,生根在這塊土地上。多年來,他們為阿里山的發展奮鬥,也面對國土破壞的責難,在社區營造的理念下,他們不斷調整身姿,想讓外界了解,生根阿里山的子民,不是外來投資客,他們懂得家園永續的觀念。

在阿里山遊樂區內的傳統旅館區,從早期的惡性競爭、搶搭違建,到現今與旅館業者的合作下,整理門面、協同合作,期待打造新的阿里山印象,不再是傳統的草莽氣息。從社區發展的角度,當居民不再以傷害土地的方式,賺取金錢、維持生計,一個社區在生態與生活之間,找到維持平衡的發展方向。政府的責任,在於維護國土保育以及照顧居民生計,當保育與生計能夠日漸平衡,政府的角色該是協助與鼓勵,而非破壞辛苦建立的平衡關係。

居民不再以傷害土地的方式維持生計阿里山BOT案的出現,包含遊樂區內沼平車站旁國際觀光旅館的建造,以及阿里山鐵路及沿線各場站的經營,加上山下北門車站的開發,這樣大型的三合一BOT案,完全衝擊阿里山漸趨穩定的社區及自然生態。

當林務局以自然保育為名,要求世居在遊樂區內的居民搬遷,他們不了解,為何搬遷之後,透過BOT轉交財團開發,讓高山生態倍受壓力。他們也不明瞭,在阿里山有限的土地面積上,如何容納更多的遊客,讓旅遊品質在人潮擁擠中不斷低落,他們更擔心,一旦未來遊樂區整體出租,在通路受限的狀況下,他們必須離開家園。

阿里山鐵路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加上阿里山鐵路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從鐵道維修到駕駛火車,持續的運轉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但是面臨BOT來臨,許多員工選擇離去,讓經驗傳承產生斷層,未來不僅文化資產有著停駛危機,甚至行駛在高山都有行車風險。許多員工認為阿里山鐵路像台灣的國寶,國際宣傳意義重要,不能單純以虧損的經濟利益計算,就像故宮的國寶,只有全力保存,沒有計算成本效益的道理。

阿里山的BOT案,在名義上是企業經營方式促進觀光經濟,但是這樣的BOT方式,只是讓特定企業蒙利,卻未顧及到社區的永續發展,甚至是這群祖先在阿里山開墾的後代子民,只是暫居國有土地的無根人民。

大型三合一BOT案完全衝擊阿里山漸趨穩定的社區及自然生態 阿里山即將走入新的時代,會有更豪華的旅館,會有更大量的遊客,但是遊客有了旅遊樂園,居民卻得失去故鄉家園,讓阿里山的發展,從帝國到財團,只有利益,沒有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