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情緣:山與海的緣份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楠溪情緣:山與海的緣份

2005年08月20日
作者:吳延晃(2005年楠溪暑期工作隊成員,澎湖花嶼國小總務主任)

我是一個在離島小學擔任總務工作的老師,每天的生活對我而言,除了擔任自然與生活科技和社會課程的教學工作外,大部分的時間就是埋首在桌上的瓶瓶罐罐與各式工具之間,與本校設備的天敵—鹹濕的水氣和海風搏鬥,在鐵銹與防鏽潤滑油的戰爭中,夾著的是一個充滿矛盾、困惑的我:「這種潤滑油對身體不好,漏到地底更不好,會污染水源!」「設備再不趕快多噴上一層潤滑油,南風一來就爛光光囉!」公文、收據黏貼憑單、庶務章、主任章、校長印章,咿!不是還有一桶出差旅費、建築修繕費的印章嗎?那份公文送了沒?列表機沒墨水了?抽水機快抽滿了?幼稚園除濕機有問題?沒水耶?停電了嗎?一年級教室的餐具消毒櫃要送修、打包好了嗎?鐵牛車開出來了嗎?快一點、快一點,船要開走了……,這就是我每天生活的寫照。

2005年5月27日,一封來自澎湖最西端小島的e-mail傳到了靜宜大學生態所,我在這封稱為「報名表」的郵件上這麼寫著:「性別,男;年齡,29;動機,我想要和大自然和平相處;自我簡介,我是一個離島小學教師,會的東西不多,但是我很願意學習,很有耐性,也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不會造成負擔。希望能爭取到這個學習的機會。」我期待著暑假的來臨,期待著脫離這1.47平方公里島上煩人的一切。

8月初,學校急召我回去處理一些事情,恰巧馬莎颱風過境,我心想,也許又要錯過這次機會了,沒想到一艘恰巧要到馬公的漁船,促成了這次難得的機緣,讓我順利成行。報到當天,在靜宜大學生態館借宿一夜後,我們一行人踏上楠溪之路,當我打開車門從傷痕累累的戰車—小白下車的那一刻,對於才剛從空氣中充滿鹹溼腥味的三級離島來到台灣心臟地帶的我而言,有說不出的欣喜。

有限的供電、儉樸的床板、淙淙的流水、克難的廚房和晒衣場、就地取材的廚餘坑和廁所,大家在這樣的環境下,白天背著各式各樣的器材和紀錄表格,翻滾在中海拔的原始森林中。夜晚大家圍成圈,分享一天下來的喜怒哀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才明白生活也可以這樣簡單而富足。在楠溪工作站,我感覺這裡像是叢林版的凱達格蘭學校,不論是環境條件、透過工作操演所要傳達的實質內涵、和承載的理想性格,都屬台灣少見的絕妙組合。

雅麗曾在一次夜間的分享中提到,人在山上的自然體驗是山下的環境教育所無法取代的。此言不假,但是這片山林是否可以承受山下人類一波又一波的來進行體驗?相信這也是熱愛山林的人,共同的疑問。人和自然的關係到底是什麼?人類是否過度利用自然?地球能承載多少人口?這些都是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從楠溪下山,回到都市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看不慣那些排列整齊的東西,車道兩旁行道樹、被圍困在分隔島的植栽、被修剪得方方整整的綠籬……,這些「整齊」的綠色植物看在眼裡,十分刺眼,不自在。不禁感嘆,人類對大自然的改造是多麼的全面、多麼的徹底!從家裡陽台的小花盆,到上百公頃的造林,人被自己所創造的現代性和資本主義理性層層包裹。在山林中所見到的自然,和在學術刊物或博物館裡所見到的自然有很大的不同。山林裡的自然,展現是各物種求生的本能,他們擁有自己的遊戲規則,相互依賴、相互競爭,亂中有序,沒有種名、沒有科名,沒有拗口的拉丁文和各種性狀特徵的描述。很多時候,人類的理性思考不但無法處理好自己的問題,也很難以全貌來理解自然的問題。

早期的博物學家,對森林懷抱著極大的熱情,但是這些人的興趣主要著重在找尋別人尚未發現的物種或試圖解開上帝創造萬物的「秘密」。他們披荊斬棘、深入蠻荒,旅行世界各地,從蒐羅一切的命名活動開始,展開對大自然的蒐藏遊戲。雖然,我們也和百年前的博物學家一樣進入這片山林,但如今我們來到此地是為了試圖找尋人和大自然的關係,人的情緒擺蕩在這兩者之間,我們擔憂、我們矛盾、我們感動,再怎麼五味雜陳,總是得明白,這就是身為「人」的我—一種不斷找尋意義的動物,而楠溪工作站就是這麼一個結合高度感性與高度理性的地方。在楠溪,我被山林的一切打動,但是在徘徊於生命路口的當下,能有機會和這麼一群滿懷熱忱的朋友相處一週,卻更加觸動我的內心。幾天下來,原本難於入眠的我,也漸漸習慣這一切,和大家一起懷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情,遊走在這片山林中。

2005年夏天,來自台灣各角落的人們,一批又一批的來到玉山腳下的這個工作站。也許,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樣區植物基礎調查工作,它與許多人的生命發生奇妙的牽扯。也許,這來來去去的每一個人都只是過客。可是我堅信,這些種子將回到水泥叢林中發芽,有一天,人和受傷的大地會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節奏,綠色大地會重新覆蓋在水泥叢林中。我們這一群過客心中都懷抱著一個小小的種子,一份質樸良善的好意,在世界末日和戰火摧殘的預言中,點亮希望的燭火。

雖然思緒還飄盪在楠溪山谷中,可是我還是得返回我的工作崗位。再會了!植調C組的朋友麗芬姐、Kju、小美,再會了!第五梯的朋友。我們後會有期!

原文刊於生態台灣季刊第九期(2005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