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走讀」結合工作假期、公民科學 一次體驗鹿寮坑生態、人文之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公益走讀」結合工作假期、公民科學 一次體驗鹿寮坑生態、人文之美

2019年12月0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何京翰報導

由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主辦、Impact Hub Taipei 社會影響力製造所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協辦理的「未來思塾──公益走讀:鹿寮坑工作趣」工作假期,於11月23日順利舉行。學員不僅為友善環境柑橘園移除外來種害草,也透過iNaturalist共學課程,一同瞭解「公民科學」的實踐方法及工具。

走訪鹿寮坑

22位學員於台北車站集合,搭乘巴士抵達新竹縣芎林鄉華龍村的石爺石娘廟,準備開始當日行程。由於抵達時間比預期的還要早,由講師周昭蕊帶領,到鹿寮坑溪進行生態觀察。

華龍村及五龍村部分區域自西元1977年起依獎勵投資條例劃設為工業區,沿著溪溝可見到許多廠房。自石爺石娘廟起的上游水域則少有污染,可見到翠鳥、紫嘯鶇、鉛色水鶇於水岸駐足;原生水族馬口魚、石賓、米蝦悠游於清澈的水體;結實累累的薏苡用自身的豐收證明著溪流的美好。


溪流環境觀察。何京翰攝。

周昭蕊也介紹石爺石娘廟的歷史淵源,他表示,石爺石娘廟是鹿寮坑內的重要信仰,反映出人們對於自然造物的敬畏,兩顆圓形巨石相互依靠,無形中似乎也保佑著村內的夫婦和諧。

廟前經常有附近農戶向來到此地的香客及遊客販售自家栽種的蔬果,並分享石爺石娘的鄉野奇聞及生活經驗。工作假期活動,如同外鄉人於在地居民之間的橋樑。


於石爺石娘廟前說明今日行程。何京翰攝。

揮汗除害護生態

上午重點行程為果園農事協作,邀請所有學員到鄰近的淺山柑橘園(目前由環資管理)協助移除果園內的數種雜草,由果園管理者暨講師詹鈞貿向說明施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如同鹿寮坑社區內其他柑橘園所面臨的管理困擾,有數種妨礙農事施作的強韌植物在土地上肆虐,又以生命力強健、具有生殖優勢的大花咸豐草、小花蔓澤蘭危害最甚,遙望對面山頭的柑橘園,樹上掛滿著現正盛開中的小花蔓澤蘭,白綠交織的景致隱含著失控的外來種危機。

為避免柑橘樹遭受綠癌覆蓋,失去日照後逐漸枯死,並降低農事對於野生動物的傷害,環資選擇以人工除草的方式取代慣行農業的除草劑噴灑。向學員們解釋施作方法及目的後,趕緊起身、投入害草移除的工作!


工作流程說明。何京翰攝。

害草移除不需要複雜的技術,僅需使用雙手,將地表的雜草連根拔起即可,面對根深蒂固的頑劣份子,才需要動用鐮刀和鋤頭,將它們刈除。學員們隨即掌握了農事要領,確實且有效率地進行工作。


工作一隅。詹鈞貿攝。

iNaturalist 公民科學敲門磚

農事工作的過程中,學員發現許多未知生物,對它們身分感到好奇,而iNaturalist如同廣博生物世界的敲門磚,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資料庫平台,形成了新興的生物辨識社群,正好能讓不熟悉生物種類的許多人,有一個分享生物觀察、認識物種的工具。

活動中學員也認識到iNaturalist的發展背景、公民科學的力量,以及手機應用程式的使用步驟。學員並於課程結束後在鹿寮坑社區參觀生態,以加深對iNaturalist應用程式的熟悉度。

社區的道路上有數種正在開花、結果的植物,如紫茉莉、青葙、火炭母草……等等,周昭蕊一一介紹之餘,學員們也拿起手機拍下它們的照片,上傳至iNaturalist。由於這個區域已累積不少觀察記錄,iNaturalist可自動比對學員們上傳的照片屬於哪些生物,同時累積鹿寮坑的物種資料,讓更多人認識在地的生態樣貌。


手機也可以是生態觀察的好幫手!何京翰攝。

Fun大視野,邁向未來

整日的活動也即將邁入尾聲,學員在點心時間也分享今日參與活動的感想。「今天是第三次來到這裡(鹿寮坑社區),每次都認識了不同的夥伴,吃午餐時聽大家說出門用餐會自備餐具,環保意識逐漸提升,我們要更有耐心,(社會風氣)會越來越好!」環資柑橘園認股人及本次學員Lily分享。

「今天第一次參加移除外來種植物的工作,以前曾協助移除班腿樹蛙。看到滿山滿谷的草(小花蔓澤蘭),好像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日後若有類似的活動,還會再來參加」學員阿牛分享。


慈濟基金會賴郁文說明公益願景。何京翰攝。

「Fun大視野想向未來」慈濟基金會自2017年起推出青年創新推動計畫,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提供培力課程、結合各方組織,打造全新公益平台。期盼有更多對環境議題不熟悉的民眾,認同山林保育與永續發展的必要性,讓同溫層越來越厚!


學員合照。何京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