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蘭嶼的人一定會被她的海天一色及達悟族文化深深吸引,但這句話或許只適用於未過度開發時的蘭嶼,最近如果去過蘭嶼的人一定會被蘭嶼的「台灣惡質化建設」所震憾──水泥火柴盒的建築語彙、熱氣撲面的環島瀝青公路、消波塊加防波堤的簡易漁港、以及一窩蜂「偷窺式/進香團式」的觀光遊客,讓人雖身處蘭嶼,卻以為到了台灣本島的某個鄉鎮。
錯誤政策比沒有政策更嚴重
蘭嶼是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文化為生活基調的離島,原本要塑造的應該是深具文化多樣性的島嶼文化,但在台灣政府50年來以「本島/離島」、「中心/邊陲」的霸權心態下,賦予蘭嶼的建設思維一直是「台灣化」的硬體工程建設迷思。以天池為例,天池是蘭嶼原住民的聖地,不只女性達悟族人不上天池,連男性族人也很少上山,往天池路上原有一條登山客踏出的步道,對登山客而言已夠使用,也沒有拓建或加蓋木棧道的必要性。但由於鄉公所自離島建設基金爭取到一筆經費,便在山腰興建一座鋼筋混凝土式涼亭,完全未採用達悟族人生活周遭俯拾皆是的挑空式木構造涼亭之蓋法。為了運送小石塊及鋼筋,便皆伐了4到6公尺的林道架設纜繩,皆伐後,使原本陰涼的、樹根交錯盤旋的、易於攀爬的山路小徑,頓時變成炎熱的、土石裸露的陡坡地,便「正當化」了原本沒必要的階梯式木棧道。仔細深究,如果不蓋鋼筋混凝土涼亭便不需皆伐來運送建材,也不會造成裸露地而需木棧道,這正應驗了「錯誤政策比沒有政策會造成更嚴重的惡果」之說法,也產生了「防禦性支出」(defensive expenditure),即為了防禦因開發所造成的破壞而投入的建設支出,這正是不永續的「創造性破壞」之最佳例證。
再以朗島為例,朗島是一個2、3百人的小部落,部落仍有不少地下屋,屋前的靠背石可讓村民坐著眺望大海。部落靠海處有一灣淺灘及小碼頭,碼頭是族人用來停靠獨木舟,而淺灘則是族人嬉戲游泳的天然場域,由於海浪經過層層的天然海礁石,透過可滲水的孔隙將濤濤巨浪化為岸邊小浪花的美麗景緻。原本這樣的場景是朗島村民與大海共生的最佳場域,也是觀光客流連忘往的駐足點,不過鄉公所爭取到離島建設基金,卻將原本小淺灣小碼頭改造成七、八公尺高的防波堤及消波塊所堆疊出來的簡易港口。據朗島社區發展協會的說法,新建的簡易港口是為了方便機動馬達漁船停靠,機動馬達漁船固然方便停靠,但朗島部落原本距離蘭嶼最大港(開元港)並不遠,根本沒迫切必要在如此近的距離興建機動漁船碼頭。簡易港口的興建不只將村民原有的小淺灣小碼頭破壞殆盡,讓村民無法再享有望海、近海、親海的傳統生活,更使觀光客欣賞品味原住民的獨木舟風情被抹殺掉,我們不禁要問的是,朗島簡易港口的興建是不是又是另一個「創造性破壞」的翻版?
社區參與必須賦權
另外一個更大的社造反挫是整個簡易港建設過程都只有形式上的參與,並沒有落實「賦權」理念,據朗島社區發展協會告知,一開始在朗島辦說明會時,村民反對巨大的漁港建設,所以決議需變更設計。但令人訝異及不解的是,變更設計後的圖說及環評公開說明都被剝奪,等到施工單位日夜趕工興建簡易港時,朗島村民才發現原來的小漁港被巨大的水泥化漁港所取代,這種形式上的參與只能算是馬後砲式的社區參與,因為根本沒有傾聽民意,更不用說參採民眾的建言了!
我們必須提醒的是,在聯合國大力提倡文化多樣性的當下,蘭嶼的離島建設不能「買辦」台灣本島的水泥叢林之工程建設迷思,而應該採還政於原住民的島嶼發展模式!如果這個前提成立,那麼傳統的工程建設迷思及決策過程必須被徹底檢討,而離島建設的經費應以符合「永續發展、公共利益、住民參與」為大原則,因此,必須以永續發展來檢視公共工程建設的必要性,以公共利益來檢視誰受益誰受害,以住民參與來聆聽在地人的真正聲音,而且也必須尊重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模式及權利。
擦亮蘭嶼明珠特性
離島建設條例也應檢討其必要性及永續性,離島建設條例原本是要輔助離島落後地區,但如果只著重在表面的工程建設,忽視深層的軟體建設(例如社區營造及生態旅遊),那只會使蘭嶼落入「台灣惡質化建設」的模式,果真如此,「台灣惡質化建設」了的蘭嶼不可能吸引真正要體認原住民及島嶼文化的人,也將落入「不來終身遺憾,來了遺憾終身」的「創造性破壞」之觀光遊憩惡夢。或許行政院各部會目前大力採行的「競爭型輔助計畫」的作法值得離島建設參採,即透過公開評審機制,依據永續性的進步原則來遴選值得進行的計畫,例如採用永續發展的新典範,結合優秀專業團隊,經由擴大民眾參與,摒除傳統工程建設之制式作法,積極思考以生態、文化、品質及創意手法,提出永續經營管理計畫。另一方面,原住民的公民社會意識必須重新建構,不應一味複製台灣本島的不永續建設迷思;質言之,蘭嶼原住民應以蘭嶼特殊生活文化樣式為傲,而不應落入「工程建設=進步發展」的錯誤迷思中。至於外來遊客更應尊重蘭嶼的生活及文化基調,不能以台灣本島的惡質化建設思維加諸蘭嶼的離島建設上。
蘭嶼正如台灣東海岸的一顆明珠,這顆明珠如果能妥善照顧、細心建設,必定能發揮東方明珠的效果,照亮蘭嶼的未來,甚至成為台灣永續未來的典範;但如果沒有好好處理,恐怕難逃「向下看齊」的「台灣惡質化建設」的夢饜,而使蘭嶼成為真正的邊陲離島。離島建設條例及離島建設基金是政府基於縮短城鄉差距而特別爭取來的,其立意不可謂不善,但如果離島建設偏離了原先對離島特殊自然環境及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我們損失的不只是實質環境的醜化而已,更令人愕然的是我們將失去獨一無二的達悟族原住民文化意象及生活空間,也將失去建設蘭嶼成為台灣離島典範的可能機會。
【相關網站】
☆蘭嶼地圖(暨南國際大學數位典藏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