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高層領導人多次承諾,將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綠色增長,但中國一方面減少了本國國內的煤炭使用,另一方面其國有企業和銀行卻大舉推動拓張海外煤炭使用。
在國有銀行貸款的支持下,許多中國國有企業都開始積極投身海外燃煤電廠的建設。 換句話說,正是中國的企業和銀行在持續推動全球煤炭使用擴張。 儘管中國國家領導人曾經承諾要為發展中國家輸送清潔能源和低碳基礎設施,然而現在看來好像並非如此。
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希望重新將自己打造成國際綠色能源標杆國家。 在2015年9月中美兩國發表的白宮聯合聲明中,習近平主席同意對海外高污染、高碳排放公共投資項目實行嚴格管控。 在2016年聯合國巴黎氣候峰會上,中國表示將在2030年前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並且逐步減少對煤炭的依賴。 上述承諾得到了與會各方的廣泛好評。此外,中國製造商同時還是全球廉價太陽能與風能設備組件的主要供應商。
然而,中國對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巴爾幹半島,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一系列擬建或在建燃煤電廠的支持,卻讓上述努力的效果大打折扣。 這將極大地刺激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導致一些發展中國家未來幾十年仍然被鎖定於化石燃料能源系統中。
中外對話與中東歐銀行監測網絡最新收集的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有不少中國燃煤電廠項目宣布達成協議並已進入開發階段。 中東歐銀行監測網絡公共財政政策官員王娃娃(音譯)表示:「這些項目大多獲得了中國政策性貸款的支持,設備提供商也都是中國幾家最大的電廠設備製造商。」
目前中國銀行與企業參與的燃煤電廠項目至少有79個,預計總發電機容量至少5.2億千瓦,甚至超過了美國2020年前預備關閉的燃煤發電機 。
作為「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一部分,中國政府鼓勵國有煤炭企業和混凝土、鋼鐵、水泥等能源密集型產業積極「走出去」,希望藉此為中國企業打造全新機遇,為聯通中歐甚至更大市場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全新路徑
中國國內總體經濟形勢趨緩,能源密集型工業發展遭遇重創,導致中國能源電力行業飽受產能過剩的影響,而這也是中國能源電力行業走向海外的一大動力。 目前中國現有發電產能使用率創下自1978年以來的最低記錄。 綠色和平預計,目前中國任何時段都有超過半數的燃煤發電能力都處於閒置狀態。
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削減燃煤發電和大氣污染物排放,然而省級地方政府的短視政策,以及煤炭價格下滑和政府固定電價的反常刺激卻依舊催生了不少新建電廠項目。
此外,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華能集團在其五年計劃中透露,希望在2020年前實現海外項目利潤大幅度提升。 華能集團的燃煤項目將主要集中在南亞、東南亞、俄羅斯和東歐地區,水電項目集中在南亞、非洲和歐洲地區,而風能與太陽能項目則將植根歐洲與拉丁美洲地區。 華能集團的戰略方案指出,戰爭、恐怖襲擊以及腐敗問題都將影響其海外項目進展,但對環境風險問題卻隻字未提。
這一切都讓我們覺得中國可能會就此走上發達國家的老路——隨著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提升,簡單地將碳排放輸送到國外,這將給本就脆弱的國際減排進程造成威脅。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燃煤發電項目採用的是相對節能的技術,會給項目所在國帶來可觀的環境益處,而這些高效措施可能是他們原本無法負擔的。 但是從即將投建的項目數量來看,其排放將抵消「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所帶來的任何減排收益。 而且,雖然中國針對國內電廠新出台了嚴格的環境監控標準,不過這些標準並不適用於海外項目。
2015年前9個月,全球煤炭使用量同比下降4.6%。 為了防止未來受制於碳密集型資源使用模式,後續行動仍舊刻不容緩。 據普林斯頓環境研究所學者菲利普·阿曼預計[報告草案],全球新增電力供應中有至少1/3來自燃煤發電(11.61/31.65億千瓦),而這其中又有近9成來自快速發展的亞洲經濟體國家。
由於世界銀行和許多發達國家相繼退出煤炭項目投資,中國企業這才得到了「大施拳腳」的機會。 2013年,世界銀行對煤炭項目投資做出了嚴格限制。 而去年,包括日本與韓國在內的多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國家也承諾,除個別極端貧困的國家之外,將停止為海外燃煤發電項目提供公共融資。
美國舊金山氣候政策行動組織早前的一份研究發現,2010至2014年間中國累計海外燃煤電廠投資總額高達380億美元,宣布擬建的項目投資達到720億美元(儘管並非所有這些項目都已敲定)。
亞洲變身全球熱點
中國在亞洲的碳足跡覆蓋面非常廣。 阿曼早前與他人聯合撰寫的一篇文章顯示,2015年中國在其他亞洲國家建設的電廠中,燃煤發電總量比例高達68%,而且這個數字未來應該還會繼續上升。 與此相反,在沒有獲得中方支持的國家,其燃煤電廠只佔新增發電容量的32%。 文章指出,中國在南半球支持建設的絕大多數電廠項目都是以燃煤為主的。
自2000年起,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全球領先的煤炭設備出口商,通過為能源匱乏的國家提供折扣價格,將自身在全球燃煤發電出口市場上的份額從0提升到了37%(8500萬千瓦)。 實際數字可能還要高得多,因為數據缺失部分所涉及的出口應該基本上都來自中國。
印度計劃在2031年前將燃煤發電量增加一倍,而中國則是印度最大的設備提供商。 印度現有私人電力項目中,有60%的設備都由中國企業提供。 而至少有19個印度電力項目中都可以看到中國企業的身影,這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古吉拉特邦的400萬千瓦大型電站項目,該項目由華能集團建設,並得到了中國工商銀行的資金支持。
絲綢之路上的煤炭走向
從歷史上來看,煤炭電力資金主要是流向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越南三個國家,但是如今中國資金的目的地更加多樣化,有總價數百萬美元的項目計劃落駐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柬埔寨和哈薩克斯坦。 沿著「一帶一路」走廊繼續前行,土耳其和巴爾乾地區也成為了煤炭投資的熱點地區。 而且,這些地區的當地企業也表現得非常活躍。 這些國家並不受歐盟嚴格的環境法規以及國際資金限制的約束。
這些獲得資金與設備的國家往往環境法規監管薄弱,腐敗盛行。 僅僅在巴基斯坦,中國就通過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建設了至少 78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設施。 塔爾沙漠褐煤煤田是目前全球幾大尚未開采的煤田之一,而上述項目開發就包括這個煤田的開採。 然而,這個項目同樣也遭遇了當地民眾的街頭抗議,並被訴至法庭。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名7歲女孩起訴當地政府的案件。 這名小女孩訴稱,這個煤田開採項目損害了她這一代居民的健康生存權。 她在起訴書中表示,這個項目無視風能和太陽能的巨大發展潛力,將使巴基斯坦的碳排放量大幅上升。
由於薩希瓦爾燃煤電廠屬於中巴經濟走廊項目(China 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簡稱CPEC)下的優先發展項目,有關方面完全無視旁遮普邦高等法院從環境角度出發做出的反對該電廠建設的判決。 巴基斯坦不僅能源電力嚴重匱乏,國家總體經濟狀況也不明朗。以薩希瓦爾項目為例,為將進口煤炭從港口城市卡拉奇運送過來,需要先建設一條全長1000公里、總價數十億美元的鐵路。 請願的當地民眾表示,該項目帶來的污染已經突破了該地區的國家空氣質量污染上限。
透明度嚴重缺失
與其他同行相比,中國銀行嚴重缺乏透明度。 王娃娃(音)表示:「中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還沒有採用信息公開和問責機制,因此無法保證受影響群體的合法權益。而且無論是中國海外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還是由此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都沒有一個專門的監督機構,這就使得狀況進一步惡化。」
中外對話和銀行監測網絡通過企業、銀行年報以及現有商業數據中的信息整理出了這份地圖。 在多數情況下,金融數據是不對外發布的。
展望未來
目前中國尚未公佈逐步減少海外煤炭投資的計劃
國際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氣候、能源與環境高級顧問楊富強表示:「中美聯合聲明所涉及到的煤電廠發展問題,需要兩國各自製定具體的措施加以落實。」
楊富強目前正與團隊共同研究綠色發展指南,並準備向政府部門提交建議。
楊富強說:「目前我們正在仔細研究總結過去兩年多來的經驗教訓,為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鑒和改進。畢竟,「一帶一路」是一個全球性的經濟戰略,沒有具體可操作的措施作保障,投資者將會面臨包括環境和氣候變化在內的多重風險。我們需要製定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減少各種風險和阻力,推動當地社區的合作與發展。」
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銀行機構開始考慮綠色借貸模式 ,並且他們對綠色金融投資的興趣也愈來愈濃厚。 楊富強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綠色證券發行國,在快速推進綠色證券的發展進程,要關注在發展中國家的化石燃料行業的項目,要使環境污染最小化、保護公眾身體健康、減少二氧化碳。 同時中國要幫助發展中國家提交能效和清潔能源發展,逐步實現能源轉型。 中國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綠色領導力。
艾米麗·法蘭克林(Emily Franklin)、周婕、羅賓·瑪比亦參與了地圖的資料收集與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