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滯洪量達266萬噸 國外學者讚治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高雄滯洪量達266萬噸 國外學者讚治水

2016年10月25日
摘錄自2016年10月24日自由時報高雄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高市滯洪量達266萬噸,近年來都市土地取得不易,市府水利局力推高雄果菜批發市場朝向防汛、觀光雙效擴建,深受國外專家學者肯定,強調各國治水過程均面臨民意溝通考驗,因應氣候變遷與都市防洪,高雄經驗符合時代潮流。

水利局邀請多名國外專家學者參訪高雄,各國均面臨氣候變遷考驗,高雄歷經莫拉克、凡那比風災重創,縣市合併後提升滯洪量,從11萬噸擴增為24倍、達266萬噸,近年來都市土地取得不易,有效運用空間解決洪患成要務。

水利局推出果菜批發市場與滯洪池共構,將興建地上2層、地下1層建物,地下室平時可停車,豪雨來襲作為滯洪池,提供6.7萬噸滯洪量,降低寶珠溝19公分水位,發揮觀光與防汛功能。

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教授Frans.H.M.van de ven表示,氣候變遷致洪水暴雨超過防洪設施可承受範圍機率增加,荷蘭治水不以重現期距為規劃標準,結合當地居民調查災害發生範圍及災情,進行城市復建及整治,並納入社區或學校規劃,改善都市的居住環境。

他分享荷蘭治水經驗,同樣遇到民意溝通考驗,不可能做到完全不淹水,但先談城市建設、綠美化,再推防洪治水,民眾接收度高,建議滯洪水資源回收再利用。

日本東京農工大學大學院博士石川芳治指出,日本建物設置地下滯洪池普遍,神奈川縣明定,未依規定會課徵5美元稅金,作為改善水質使用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