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8日
本報2016年11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保護區盜獵不僅危害生態平衡,也會因遊客減少而重創觀光業。曾有研究指出,相較於捕撈上岸後要價僅40至500美元,一隻鬼蝠魟終其一生能創造高達100萬美元的潛水觀光營收。最新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研究也提出類似的結論。過去十年間,非洲大象的數量減少超過10萬頭。研究人員進一步檢視非洲25個國家的遊客和大象數量,計算發現每年的大象盜獵,竟使非洲國家損失2500萬美元(約新台幣8億元)的觀光財。
這份研究指出,大部分情況下,觀光財損失高於反盜獵措施的花費。「在非洲大部分大象棲地,投資於大象保育是有所回報的。保育除了其他好處外,也能帶來經濟的利益。」研究主要作者、世界自然基金會資深保育科學家納度(Robin Naidoo)說。
不過納度的團隊也發現,這個論點並非在所有地區都成立。如中非的森林象比較不容易被遊客看見,觀光商機較小,保育的花費就會高於觀光收入。
2009年起,東南亞市場的象牙價格已經飆升三倍,每15分鐘就有一頭大象被殺害。貪污、資源缺乏和盜獵技術進步讓非洲國家對盜獵防不勝防。納度強調,這個研究並非建議以經濟作為大象保育的唯一考量,但若將盜獵定調為經濟問題,非洲政府和社群會更有保育的動力。
研究團隊將2009至2013年間25個國家、164個保護區的遊客人數和大象數量結合,計算出「象均」觀光所得。再用大象數量減少的趨勢計算出財務損失,發現一年的觀光收入損失在1000萬到5000萬之間,平均2500萬。納度對這個數字相當有信心。
納度坦言,反盜獵投資的成本比較不確定,因為現有的相關研究僅針對1980年代的盜獵危機做計算。但另一方面,最近的大象普查顯示族群減少的趨勢比過去所知更嚴重,觀光財損失的估計也會偏向保守。